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是【小人物·大職場】的第111期人物:一個20多歲去意大利打工、做生意、安家落戶的溫州人30多年的經歷年齡:52歲職業:經商坐標:意大利米蘭月入:5000歐元(人民幣3.8萬左右)我,20歲離開溫州,來到意大利,語言不通靠打黑工一周賺50
這是【小人物·大職場】的第111期人物:一個20多歲去意大利打工、做生意、安家落戶的溫州人30多年的經歷
年齡:52歲 職業:經商
坐標:意大利 米蘭 月入:5000歐元(人民幣3.8萬左右)
我,20歲離開溫州,來到意大利,語言不通靠打黑工一周賺50艱難混飽肚子
我是溫州人,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兄弟姊妹多,大部分都沒有讀書。
我是家里的老大,沒上過幾年學,初中畢業就進入社會了,跟著工廠做過小工,也修過摩托車,掙得錢用來補貼家用,我和二弟都早早打工了,供三弟弟上學。
三弟是家里五個孩子里最愛學習的,兄弟姊妹五個也只有他堅持上完了學。
1989年那會兒,我剛滿20歲。
家鄉那些年洪澇特別多,尤其每年到了臺風季節,大暴雨來得急,還特別猛,不僅鄉下經常山洪暴發,而且城市道邊的小鋪子也都開不下去。
梅雨季節也一樣,下得雨多了,哪哪都是水,一發水災少說也要半把個月才能恢復正常。
我看維持生計實在困難,就問朋友該怎么辦,當時大家都是二十歲左右的愣頭青,他們也不知道怎么辦,后來打聽了幾天,說可以去意大利看看,有很多老鄉都去意大利發財了。
當時不懂意大利有多遠,也不懂去了意味著什么,沒多想就跟著朋友偷渡到了意大利。
先坐火車,然后坐船,穿過了蘇聯、黑海、土耳其海峽,就能到意大利。
當時不知道偷渡是違法的,也想不到沒過幾年蘇聯就解體了。
說起來,真算得上滄桑巨變。
來到意大利以后,我和一個朋友兩個人來到了米蘭。
因為語言不通,我們不會英語,更不會意大利語,所以很難和當地人溝通。
沒有居留證、身份證,也沒有戶口,更不可能找正規工作。
多虧了朋友聯系上了一個溫州老鄉,這個前輩70年代就從溫州來到米蘭了,所以他對米蘭很熟悉。
他介紹我們給米蘭的一家服裝廠打工。
米蘭的服裝設計很有名,服裝工廠也很多,需要很多工人,我們就這樣來到了服裝廠打黑工。
打黑工是一周結一次工資的,如果表現不好,下一周就不讓繼續來上班了,我們只能拼命地、賣力地干,一周七天從不休息,每周賺到50歐元。50歐元是什么概念呢?對于大小伙子來說,僅僅是能吃飽飯。
有了戶口,娶了拉面館老板女兒,開始倒騰服裝生意,終于有了自己的家
到底是年輕人,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強。
我一邊打工,一邊學語言,因為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在和意大利人說話,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常用的意大利語口語詞匯,克服了交流上的障礙。
為了能讓自己融入工作和生活環境,我還和朋友一起學了英語,雖然學得不好,但是也不會因為不懂英語而造成困擾了。
米蘭每五年左右,就有一次“大赦”,政府開放戶口名額,帶著必備的一些證件去警察局就能辦理落戶,我等了幾年,終于等來了這個機會,順利落了戶。
不用打黑工了,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我可以堂堂正正地去企業應聘,通過考核后,在服裝公司成為了一名正式員工,雖然依然是工人的崗位,但有了法律的保護,有了社會保障,而且不用時刻擔心被裁員。
工資從原來的每周50歐,漲到了大概每個月1500歐,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就是個驚喜。
我和朋友在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后,破例去下了一次館子。
意大利的西餐便宜,中餐特別貴,一碗普通的拉面,是國內的十倍。
我們開開心心地去了拉面館,點了奢侈的拉面和啤酒,慶祝自己的階段性成功,也為過去那些說不出的辛酸道別。
也是在拉面館,我認識了面館老板的女兒。老板女兒和我年齡相仿,二十出頭。他們來米蘭快十年了,對這里比較熟悉,我們聊得很開心。
后來一來二去,就和老板女兒談起了自由戀愛。老板和老板娘看我踏實肯定,下班了還來店里幫忙,就算默認了我倆的關系。
除了給家里寄些錢,其他的錢我都一直在攢著,想在意大利有個家。
攢了一些小錢以后,我開始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倒騰點衣服,做起了小生意。
在服裝廠上班,從服裝廠拿貨是很便宜的,我周末開著車拉一車衣服,從米蘭開到蒙扎賣,蒙扎的人都喜歡米蘭的這些款式和面料,一般情況都能賣得挺不錯。
1995年,我和妻子在米蘭登記結婚了。結婚以后,她也和我一起倒騰衣服,有她幫忙進貨,款式越來越好看,尤其是女士衣服的生意越來越好。
后來我辭了工廠的工作,專心做衣服的生意,我倆在蒙扎盤了一個店面,專門賣衣服。那個時候,每個月能賺差不多3500歐元。
過了兩年,我倆在米蘭郊區買了套自己的房子,70平米,不大,但是也完全夠用。在這里安了家,讓我多少有了些歸屬感。按理來說,應該很幸福,但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么,尤其是到了夜深人靜,望著窗外,看著路燈,覺得米蘭比家還是差了些意思。
收入穩定后,和妻子撫養兩個孩子,供兩個孩子上大學,但還是想回到祖國去
生意步入正軌,收入穩定以后,我和妻子生了兩個孩子。
大的是男孩,小的是女孩。
老丈人和老丈母娘笑得合不攏嘴,有時來家里幫忙帶帶孩子。
我再也沒和我父母、兄弟姊妹見過面,只是偶爾和弟弟妹妹聯系。
剛開始是書信聯系,后來電話聯系,再后來有了電腦和手機聯系才更加頻繁一些。
三弟早已經大學畢業,還留校當了大學老師。
二弟在溫州也是做點小生意。
大妹和二妹也都嫁了人,生了孩子。
我和一起來意大利的朋友就像親兄弟一樣,過年過節,尤其是過咱們中國的節日都一定要在一起過。
因為我沒機會好好讀書,所以在讀書這方面從不虧待我的孩子們,兒子和女兒也都很爭氣,他們周一到周五在學校上課,周六周日補習中文。
意大利的學校對中國人都比較友好,從小學到大學他們都很順利。
努力做生意,我把店面擴大到了三家,兩家在蒙扎,一家在米蘭,雇了一些來打工的中國人看店、銷售,收入這個時候穩定在5000歐元以上。
孩子上中學的時候,我和妻子給家里換了套大點的房子,120平,兩個孩子回家的時候都能有自己的臥室。
后來孩子上了大學,不怎么回家了,我把兩個臥室租給了中國留學生,有本科也有碩士,來米蘭做交換生。
和這些孩子聊聊天,能聽不少國內的事情。
妻子也喜歡這些孩子們,做的中餐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食物。
郊區的房子雖然小,但是環境好,就給了丈母娘和老丈人住。
我和妻子周末開車去看看他們。
這兩年,大兒子大學畢業了,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女兒也快畢業了。
三弟經常說,讓我和妻子回國去。
我也考慮等女兒畢業以后回國,離開溫州30多年了,那里早都大變樣了,國內發展快,回去肯定是對的,而且,落葉總要歸根才好。說實話,這么多年沒回去,如果說要回去,還真有種近鄉情怯的心情。告別米蘭是需要做些準備的,等一切準備好,再回到祖國去。
一直以來,就有個想法,講述身邊普通人的職場、創業故事,他們可能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沒有腰纏萬貫,甚至還在努力為生活,為房子打拼,但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他們的故事也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故事里一定有悲傷,有溫度,有力量,有觸動你的某些東西,小人物,也有大力量。
金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