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媽媽生了幾個?”“7個。”這個對話來自同事分享的一個視頻,視頻中廣東普寧的一個老師問班級里的孩子:“你媽媽生幾個?”好家伙!果然是傳說中的潮汕地區(qū),最少都是3個起步,5個是平均水平,直到出現了一個王者:媽媽生了7個!老師對此也驚訝不已。
“你媽媽生了幾個?”
“7個。”
這個對話來自同事分享的一個視頻,視頻中廣東普寧的一個老師問班級里的孩子:“你媽媽生幾個?”
好家伙!果然是傳說中的潮汕地區(qū),最少都是3個起步,5個是平均水平,直到出現了一個王者:媽媽生了7個!老師對此也驚訝不已。
如果是在沒生孩子之前看到這個視頻,我還不會覺得有什么,畢竟我外婆生了10個。
而當自己經歷了懷孕生子的過程才體會,每一個孩子的孕育過程都是如此漫長,那些生育多胎的媽媽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呀!
因為生一次娃身體出現的問題太多了,比如腹直肌分離、子宮膨出、漏尿、小腹墜脹等,生過一次孩子之后,我是完全不敢想象生7個10個會怎樣。
但是想到我外婆曾經生了10個,我也是非常的困擾,難道過去的人跟現在的人身體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嗎?
最常見的子宮脫垂和漏尿,其實都與盆底肌有關。同時,盆底肌受損與否其實不完全看是否漏尿,比如我雖然沒有漏尿,但產后的盆底肌力測試,卻不合格。
正好最近我也剛做完盆底肌修復,就跟大家聊聊關于盆底肌的那些事。
1
沒有漏尿 也要做康復
盆底肌是否受損除了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知以外,很重要的還是醫(yī)院的測試。
現在不少醫(yī)院都會在產婦產后42天的時候進行盆底肌測試,我也接受了這項檢查。
而在此之前,我對此一無所知,只是跟著護士的指引,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檢查。
最后,我得到了自讀書以來見過的最低的一次分數——45.6分。
做測試的醫(yī)生還問我:“平時有漏尿嗎?比如打噴嚏的時候?”
說實話,當下有點懵,心想著不太可能啊,因為我產后并沒有漏尿啊,怎么分數會這么低?
但是數據擺在眼前,秉著對自己身體負責的態(tài)度,當下就購買了醫(yī)院里的產康項目——盆底肌修復,費用是2060元,一共10次。
當時做測試的時候才4月21日,并且當天我就去預約第一次康復的時間,結果被告知最早的已經排到6月中旬了。看來,需要產后盆底肌修復的媽媽還挺多。
進行盆底肌修復的過程中,也聽護士講解了一些影響盆底肌修復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個,這些都會增加腹壓導致效果下降:
前面也說到,預約盆底肌修復被排到了兩個月之后,看來有這方面困擾的媽媽并不在少數。產后在我們的媽媽群里,我也成了大家的“提醒提肛小助手”。
(突擊檢查,你今天提肛了嗎?)
2
漏尿、子宮脫垂
盆底功能障礙其實很普遍
其實,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盆底肌都會受損,只是有些媽媽損傷較輕,可以隨時間自愈,但是有些媽媽卻受損至打噴嚏都會漏尿。
例如歌手Ella就曾在脫口秀節(jié)目中提及自己產后漏尿。
關于這點,她也在微博上分享過,產后的她不僅有漏尿,還有子宮和膀胱脫垂,后來她通過一個小手術根治了(生育后的女性中有1/3會發(fā)生脫垂,脫垂可能發(fā)生在懷孕后不久或經過多年的累積。然而,需要強調的是:9個女性當中只有1個女性(11%)需要接受脫垂的手術治療)。
手術順利完成的她,打噴嚏、跑、跳都不再漏尿,對此,她表示:
自己真的很幸運,但有些人卻不是,因為在媽媽的那個年代,她們只能接受身體的變化,認為那是生孩子后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問題,有些人甚至不敢跟別人提起,因為難以啟齒,所以只能默默忍受。
其實,不僅是媽媽那個年代難以啟齒,哪怕在我們這個年代,同樣有很多產后媽媽羞于開口。
而這個數據已經多達2億,也就是說在我國有近2億的媽媽正在遭受盆底功能障礙的困擾。
由此可見,盆底肌損傷在產后媽媽中多么普遍。
而盆底肌并不是單一的一塊肌肉,它是由一組肌肉組成的,包括了肛提肌、尾骨肌、肛門外括約肌、尿道橫紋括約肌、會陰深肌和會陰淺肌。
它是為子宮、膀胱、腸管等臟器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撐力,在排尿、排便以及性生活中發(fā)揮關鍵的作用。
那盆底肌的康復,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平時網上聊天,大家都會拿“提肛”的表情包來開玩笑,那我們平時說的“提肛”動作,跟盆底肌康復訓練是同一種嗎?
3
電極刺激+日常運動修復法
放下工作來提肛
我是從6月中旬開始盆底肌修復之旅的,簡單來說就是電極刺激,同時結合平時的主動練習。
電極刺激需要去醫(yī)院,由護士操作,每次治療時間是30分鐘,每個人的治療方案也不同。
比如,我前3次都是被動刺激,后來方案就變成了前20分鐘被動刺激,后10分鐘跟隨屏幕上波動提示進行主動收縮和放松。
電極刺激最好是一周進行兩次,其余時間就要靠自己的主動練習了,這就涉及到我們經常聽到的提肛動作——凱格爾運動。
我做修復的醫(yī)院護士要求的是每天做15組,每組15下,每組之間至少間隔15分鐘,站著和躺著都可以做,坐著不可以。此外,盡量不要下蹲,也少抱孩子(因為這些都會增加腹壓,從而影響修復效果,關于這點,做媽媽的都知道其實很難)。
而中山大學醫(yī)學院的醫(yī)學博士賈夢希則建議:
每天要進行3組訓練,每組訓練需收縮10-15次,理想狀況下每次持續(xù)8-10秒,但對于肌力比較弱的女性而言,可以從4-5秒開始,隨肌力增強而逐步延長收縮時間。一般情況下要堅持3-6個月。
凱格爾運動的練習方式有很多種,但是需要提醒的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產后媽媽都適合做凱格爾運動。
根據上海市同仁醫(y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yī)師陳敖崢所述紅色盆底肌(在評估中顯示肌張力高)是不適合的,因為越做鍛煉,“體感”(“夾肉感”“堵塞感”)就會越重。
所以在決定做盆底肌修復前,一定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做一個詳細的評估,然后再進行相應的鍛煉計劃。
最后,想分享給大家的是,雖然我們的身體有一定的自愈機制,有些損傷確實可以“被時間治愈”。但恢復的程度有好有壞,如果想盡可能地對盆底肌肉進行康復,進行“刻意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的人有8塊腹肌,而有的人肚子上的肌肉則被脂肪層層包裹。盆底肌肉跟身體其他地方的肌肉同樣,也需要針對性的鍛煉。
馬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