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報告出品方/作者:國金證券,陳傳紅、邱長偉、薛少龍)一、汽車音響迎來升級,單車價值量10倍成長1.1新能源車內卷增配,汽車音響升級汽車音響系統構成:揚聲器、功放、AVAS等。一套完整的音響系統由主機、揚聲器(包括低頻、中頻、高頻、全頻、低
(報告出品方/作者:國金證券,陳傳紅、邱長偉、薛少龍)
一、汽車音響迎來升級,單車價值量 10 倍成長
1.1 新能源車內卷增配,汽車音響升級
汽車音響系統構成:揚聲器、功放、AVAS 等。一套完整的音響系統由主 機、揚聲器(包括低頻、中頻、高頻、全頻、低音炮等)、功放(連接主機 和揚聲器,將音頻信號進行選擇和預處理,實現音頻信號放大并提升音質)、 AVAS(汽車聲學警報系統,電動車上用來警示行人)等。
1.2 新能源車內卷增配,把音響作為賣點,揚聲器數量增加 3-5 倍
新能源車內卷增配,把音響作為賣點,揚聲器數量增加 3-5 倍。智能電動 化大浪潮下,新勢力普遍在配臵方面尋求差異化的賣點吸引消費者,音響 系統作為消費者易感知的配臵,成為新勢力車型的重要賣點之一(典型的 如蔚來、華為等)。從揚聲器搭載數量上更容易感受到音響系統的升級:以 燃油車為例,暢銷車型豐田卡羅拉配臵 4-6 個揚聲器,高端車型如奔馳 S 級配臵 15 個揚聲器并可選配 31 個揚聲器(7.67 萬元)。而新勢力推出的 車型揚聲器配臵數量普遍在 8-12 個,部分車型揚聲器數量達 20 個以上 (如特斯拉 Model X、蔚來 ET7/ET5、問界 M5 等);從而帶動傳統勢力推 出的新車型揚聲器數量也明顯增長,部分車型標配揚聲器數量在 12 個左右。
音響配臵升級,增加獨立功放、低音炮、頭枕音響等產品。新能源車揚聲 器升級僅是表觀指標,隨著對音質的提升和揚聲器數量的提升,需要新增 功放、低音炮等配臵才能達到比較好的音效,此外還有頭枕音響(如長安 UNI-K)等高級配臵。過去中低配臵的車型,功放集成于主機內;主機廠 對音質要求提升,需要配備獨立的功放。功放分為數字功放和模擬功放, 數字功放相較于傳統模擬功放具有穩定性高、抗干擾能力強、失真小、噪 音低、動態范圍大等特點。數字功放系統中內臵 DSP 處理器,對整車聲場、 相位、均衡及聲像等方面進行調整,提升聲音輸出品質,配合聲學信號處 理算法,數字功放產品可實現更多的拓展功能,是提升音質必備的配臵。
1.3 單車價值量從 150 元到 1500 元,10 倍增長
隨著音響系統升級,音響系 統的單車價值量從原有 4-6 個揚聲器配臵的 100-150 元提升至 1500 元左 右(12 個揚聲器+功放+低音炮+AVAS),價值量 10 倍增長。
二、面對汽車音響行業,市場最關注的問題:音響升級速度會有多快? 如何看待功放產品新的競爭者如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公司?
我們通過復盤消費電子聲學賽道的升級發現:(1)在智能手機快速滲透的 09- 13 年,市值最大、股價漲幅最大、業績增長最快的是聲學賽道的歌爾股份,其 4 年時間收入從 11 億做到 100 億元。(2)歌爾股份業績高增長的原因:智能手 機和蘋果手機復合 50%以上的增長;聲學賽道價值量 9 倍成長;國產替代,份 額逐步提升。跟當前汽車音響行業的邏輯非常類似。(3)雖然在消費電子行業 聲學賽道相對較早升級減緩(相比攝像頭領域),但當前汽車音響領域處于升級 的初期階段(當前單車平均僅 4-6 個揚聲器,價值量 100-200 元),價值量升級 空間廣闊(可展望 1000-2000 元),跟 09 年左右的消費電子聲學賽道的升級類 似。
我們通過分析車載音響競爭者,發現:(1)車載音響供應商中,白牌廠商優于 品牌廠商。主要是:品牌廠商研發、營銷費用高,且出貨量不大,比較容易虧 損;品牌音響具有較強消費黏性,市占率天花板明顯,只能通過并購不斷擴大 份額;(2)車載音響行業國產替代加速。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實現軟硬件分離, 白牌音響通過較好的性價比侵蝕品牌音響的份額;白牌音響屬于典型的制造業, 盈利穩定,且國產供應商具備較強的優勢,優秀的企業市占率可以不斷提升。 我們通過分析潛在的競爭者(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公司)等,發現:(1)消費 電子公司 2010 年之前就開始進入車載音響領域,但目前看收入規模很小,如 漫步者 2006 年進入汽車領域,2020 年收入僅 2000 萬左右,且多為后裝市場; (2)車載音響進入壁壘較高,前裝市場尤其高,主要是:車規級壁壘、客戶開 拓壁壘。(3)功放從產品屬性上雖然偏汽車電子,但功放前十大品牌基本都是 音響公司,很少有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公司;功放產品需要精通揚聲器的性能 特征和音頻處理技術。
我們梳理特斯拉音響系統,發現:(1)音響系統會配套電子電氣架構進行升級, 特斯拉早在 2012 年就采用獨立功放的方案,并采用軟硬分離的解決方案,揚 聲器、功放、調音分別采用不同的供應商;(2)特斯拉最新一代 MCU3 中,功 放和音頻處理被集成到域控制器中,其他廠家是否跟隨有待觀察。
2.1 消費電子聲學復盤:聲學價值量成長 9 倍,大牛股歌爾 4 年收入 10倍增長
2.1.1 09-13 年歌爾股份股價上漲 5 倍,市值領先
09-13 年市值最大和漲幅最大的消費電子公司是聲學賽道的歌爾股份。 2009-2013 年,聲學賽道的兩家公司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表現最為突出, 主要體現在:(1)2013 年末在消費電子領域市值最大,且與第三第四名市 值差距較大;(2)2009 年底到 2013 年底,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的漲幅較 大,漲幅分別為 569%和 224%。
2.1.2 業績高增長,4 年時間收入從 11 億元做到 100 億元
股價漲幅背后是業績高增長。09-13 年,歌爾股份收入從 11 億元增長到 100 億元,復合增速 73%;歸母凈利潤從 1 億元提升至 13 億元,復合增 速 90%。09-13 年,瑞聲科技收入從 22 億元增長到 82 億元,復合增速 38%;歸母凈利潤從 6 億元提升至 26 億元,復合增速 43%。
2.1.3 聲學器件升級,價值量 9 倍成長,疊加智能手機高增速&國產替代
業績高增長原因:
數量提升+產品升級,聲學器件價值量 9 倍成長。聲光 電屬于消費者感知比較明顯的領域,聲學也是智能手機率先升級的賽道, 升級的思路是體積更小、性能更好、音質更好(如 HiFi 立體聲)。 麥克風:從傳統的 ECM 升級為 MEMS 麥克風,并且 MEMS 麥克風的數量 從 1 個提升到 4 個; 揚聲器:從單個 Speaker 升級為 Speaker box; 受話器:從單個 Receiver 升級成 Receiver module 甚至 Receiver box。
智能手機出貨量快速增長。09-13 年,全球智能手機滲 透率快速提升,從 2009 年的 14%提升到 56%,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復合 增速為 55%,iPhone 手機出貨量復合增速為 57%。
零部件的國產化。由于外資的零部件公司較難滿足蘋果 對于供應鏈降本、快速迭代、產能配套的較高要求,國產零部件公司在這 些方面的優勢凸顯出來,持續替代外資零部件公司的份額。以 MEMS 麥克 風為例,外資龍頭供應商樓氏電子的份額從 2011 年的 67%下降至 2020 年 的 32%,而歌爾股份的份額從 2011 年的 3%提升至 2020 年的 33%。從四 家聲學公司的收入也可以觀察到,國內供應商歌爾和瑞聲收入快速增長, 并超越美律、樓氏等外資供應商。(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對比智能手機滲透曲線,新能源車滲透率還處于初期階段。智能手機滲透 率 2007 年突破 10%,此后滲透率快速提升;我們預計 2022 年全球新能源 車銷量超過 1000 萬輛,滲透率將突破 10%大關,目前新能源車滲透率還 處于初期階段,同樣音響系統的升級也尚處于初級階段,未來提升空間較 大。
三、汽車聲學賽道:軟硬件解耦+國產替代,優質國產白牌商份額加速提升
3.1 品牌商:盈利欠佳,需要不斷收購提升市占率
汽車音響主要分為兩大類:品牌音響和白牌音響,其中品牌音響的典型代 表為:哈曼卡頓、丹拿、B&O、B&W 寶華偉健、BOSE 等;白牌音響主要 客戶為車企(直接給車企供音響,沒有品牌 Logo)和品牌音響(為品牌音 響提供揚聲器等產品,貼品牌商的 Logo),典型代表為上聲電子、普瑞姆、 豐達電機、吉林航盛等。
汽車音響品牌商盈利欠佳。以披露財務數據的汽車音響公司作為分析的基 礎,哈曼收入規模較大(2015-2016 年收入規模在 60-70 億元之間),其營 業利潤率為 7%-10%(2015-2016 年數據),相對較好。但丹拿、B&O 等 收入規模較小的公司盈利能力欠佳,B&O 收入規模在 20-30 億元左右 (2016-2020 年),2016-2019 年營業利潤率在-5%和 5%之間,2020 年營 業利潤率下滑至-15%;丹拿(2014 年被歌爾股份收購)2016-2019 年收 入規模在 3-4 億左右,處于嚴重虧損狀態。反觀白牌企業,如豐達電機、 上聲電子,盈利較為穩健,營業利潤率分別維持在 6%和 8%左右。
汽車音響品牌商盈利欠佳的原因:
銷量難以成規模。以中國市場為例,根 據汽車之家的數據,包括 B&O、BOSE、丹拿等在內的熱門音響品牌車型 數量占比僅為 9.5%,同時考慮到這些熱門音響品牌主要搭載于 30 萬以上 的車型,若按照銷量計算,占比將遠低于 10%。
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較高。以白牌廠商 上聲電子和品牌廠商 B&O 對比,B&O 的毛利率約為 40%,高于上聲電子 的 28%;但 B&O 的銷售費用率約為 25%-35%,遠高于上聲電子的 3%- 4%;B&O 的研發費用率約為 12%-14%,遠高于上聲電子的 4%-6%。
品牌音響:單一品牌存在銷量天花板,并購是擴大份額的主要途徑。品牌 音響一般具備較高的消費黏性,擴大份額主要通過并購。典型的如哈曼國 際和 Sound United,通過不斷的并購擴大收入規模和市場份額。這些品牌 音響企業愿意被并購,也表明他們在單一品牌銷量有限的情況下容易陷入 虧損(典型的如 B&O 和丹拿等)。
3.2 白牌商:盈利穩定,市占率天花板高,國產替代空間大
白牌音響:盈利穩定,國產供應商通過性價比提升市占率。白牌音響企業, 則為典型的制造業,盈利較為穩定;同時國產供應商同樣展現出國產制造 業的性價比優勢,并不斷搶占外資白牌企業的份額(如普瑞姆、豐達機電 等)。
新能源車追求降本,白牌商替代品牌商。造車新勢力在追求品質的同時極 力追求降低成本,采用白牌音響成本降低顯著,白牌音響成本普遍比品牌 音響低 20%-50%以上(部分 BOSE 的揚聲器即采購的上聲電子的產品, 另外以品牌商 B&O 為例,收入的 25%-35%花在了營銷/銷售上)。
3.3 軟硬件解耦:加速國內硬件廠商替代品牌商
從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電子 電氣架構變化是最重要的核心變化,電子電氣架構從分布式走向集中式。 在智能車上,主機廠希望自己掌握軟件算法,定義音響系統的各種場景模 式聲效等,比如特斯拉可以調整聲源中心位臵、定義不同的智能座艙場景 模式,而對硬件的需求轉變為“即插即用”的白牌音響。在燃油車時代, 集成功放(集成在主機中)需要主機廠開放 CAN總線通訊協議,而主機廠 出于通訊安全等的角度考慮,不愿意開放 CAN通信協議給國內功放廠家。 而新勢力采用全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功放變為“即插即用”的硬件,白牌 商的功放、AVAS 等產品得以有機會進入新勢力的供應體系。
四、聲學+車規+客戶壁壘較高,不懼新進入者
4.1 車載揚聲器:上聲電子等已經展現競爭優勢,消費電子企業較難進入
車載揚聲器涉及電磁學、震動、聲學等領域,評價指標較多。車載揚聲器 主要為動圈式揚聲器,由振動系統、磁路系統以及輔助系統三個部分組成, 工作原理涉及電磁學、振動、聲學、熱學等多個物理領域,衡量揚聲器品 質的性能指標包括額定功率、額定阻抗、諧振頻率、頻率響應范圍、Qts (總品質因數值,反映揚聲器單元的瞬態響應好壞)、指向性、靈敏度、失 真等關鍵性能指標。
車載揚聲器的磁路方面基本沒有技術差距,其主要區別體現在振膜材料、 形狀研制和分音器(對聲音平衡度的設計理念)三個方面。
衡量一個揚聲器好壞的關鍵在于額定抗阻、頻響范圍、靈敏度、額定功率 等。
額定阻抗:表示音箱揚聲器輸入信號的電壓和電流的比值,通常來說, 額定阻抗越大產品越好;
頻響范圍:是音箱能播放的頻率范圍,一般來說,頻響范圍寬的音箱 音質更好一些;
靈敏度:不是越高越好,通常情況下,音箱的靈敏程度的提高常常是 通過犧牲失真度為代價的,所以對音箱靈敏程度的要求也不應該太高;
額定功率:表示在額定頻率范圍內給揚聲器一個規定了波形的持續模 擬信號,在有一定時間間隔并重復一定次數后,音箱的揚聲器不發生 任何損壞時的最大電功率,通常來說,額定功率越大產品越好;
車載揚聲器市場已經充分競爭,上聲電子已經展現出競爭優勢。在車載揚 聲器領域,上聲電子全球份額 12%左右,國內份額 20%左右,證明公司的 產品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公司毛利率約 28%,凈利率約 8%,盈利能力好。
消費電子的汽車業務收入不高,存在較強進入壁壘。部分消費電子聲學公 司也拓展了汽車音響領域,但總體收入體量不大。以漫步者和惠威科技為 例,其汽車音響領域的收入在 1000-2000 萬左右,收入體量較小。而歌爾 股份則是通過收購丹拿進入汽車音響領域(如若壁壘不高,則無需通過收 購方式進入汽車領域),且收購后丹拿收入規模和利潤并無顯著提升。
漫步者等家用音響、消費電子音響公司,汽車音響收入規模沒有做大,且 主要做后裝市場,表明汽車音響前裝市場進入壁壘較高。2006 年漫步者多 媒體音響收入就達到 4.7 億元,規模相對較大,同年公司也正式進入汽車 音響領域,意圖拓展新的領域。到 2020 年,公司汽車音響收入僅達到 2000 萬元左右,而后來拓展的耳機業務從 2007 年的 1000 萬元左右,提 升到 2020 年的 12 億元。同時,漫步者汽車音響主要集中在后裝市場,表 明進入汽車音響前裝市場的壁壘相對較高。
消費電子進入車載揚聲器的壁壘:市場空間、行業認證、客戶資源。
傳統車載揚聲器市場空間小于消費電子:手機聲學市場空間:按照年出貨量 10 億+、單機價值量 50 元測算,全球市場空間約 500 億元,考慮平板、電腦等市 場則空間更大;車載揚聲器市場空間:按照全球 1 億輛車、傳統燃油車單車價 值量 100-200 元測算,市場空間約為 100-200 億元。在汽車音響系統升級之前, 市場空間尚未打開,不如手機聲學市場空間大。
車規級認證壁壘:達到汽車標準需獲得可靠性標準 AEC-Q 系列、質量管理標 準 ISO/TS16949 認證,汽車行業對故障率的要求更為嚴苛。以車載芯片為例, 車廠對故障率的基本要求是個位數 PPM(百萬分之一)量級,大部分車廠要求 到 PPB(十億分之一)量級,相比之下,工業級芯片的故障率要求為小于百萬 分之一,而消費類芯片的故障率要求僅為小于千分之三。
客戶開拓壁壘:一般而言,進入自主品牌供應鏈相對容易,但進入德系、日系 供應鏈,對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等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車企也不輕易更換供 應商,對新進入的消費電子企業有一定的挑戰。
4.2 功放:聲學 KnowHow、專利、芯片等壁壘,不懼新進入者
汽車音響升級,市場空間擴大 5-10 倍。在新能源車對汽車音響音質提升和 新的電子電氣架構軟硬件解耦的背景下,催生出獨立功放、AVAS 等市場, 按照單車價值量 1000 元、全球 1 億輛車測算,市場空間約 1000 億元,是 傳統車載揚聲器市場的 5-10 倍,或將吸引更多的新進入者進入該領域。
在車載功放市場,(潛在)競爭者可以分為四類:(1)以上聲電子為代表的 車載揚聲器公司;(2)以哈曼為代表的車載品牌音響企業;(3)以德賽西 威為代表的汽車電子公司;(4)以歌爾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聲學零部件公司。
從結果上看:功放前十大品牌基本都是音響公司,幾乎沒有新進入的汽車 電子和消費電子聲學的公司(除索尼以外)。從市場空間的角度看,功放應 用場景不僅限于汽車,還廣泛應用在舞臺音響、AV 音箱、Hi-Fi 音響、家 庭影院音響等領域,不存在因為市場空間太小而不值得進入的問題。而從 結果來看,鮮有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公司在音響領域做大,說明對于這類 新進入者存在較高的壁壘。
功放和普通的汽車電子器件不同,需要精通揚聲器的性能特征和音頻處理 技術。以上聲電子為例,公司在整車音效設計、聲學信號處理、數字化揚 聲器系統等領域積累了較多的技術和專利,已形成較高的技術壁壘。
上聲電子較早進行數字化揚聲器開發,并在芯片領域取得突破。公司自 2009 年開始對數字化揚聲器系統技術進行研發,于 2013 年實現對過采樣、 噪聲整形、誤差動態校正等多組核心算法的技術突破,并于 2014 年完成 數字化揚聲器 SoC 芯片中編碼芯片的樣片研制,目前編碼芯片已完成各項 技術驗證,可實現量產流片。自 2015 年開始公司持續進行數字化揚聲器 SoC 芯片中數字功放芯片的開發,并不斷對芯片樣片進行排查和改進設計, 以改善其性能,目前最新版本的數字功放芯片已通過公司內部的指標測試 及環境測試,基本達到應用條件。
4.3 特斯拉最新一代域控制器集成功放
特斯拉的 Media Control Unit,簡稱 MCU,經歷了 MCU1 和 MCU2, 2021 年底迎來 MCU3 升級,搭載 AMD Ryzen 芯片,2021 年 11 月開始在 美國和國內交付。
原特斯拉音響系統:獨立功放(外資供應商)+揚聲器(上聲電子)+調音 軟件等(B&O)。在原 Model X 和 Model S 中,音響系統最早是 S1nn 設 計研發,被集成在特斯拉的 MCU 中,運用 DSP 處理器控制音效并使得設 計者可以靈活的給車上的每個喇叭調音,功放(Amplifier)位于 MCU 的背 面。揚聲器(Speakers)是由上聲電子提供,FM,FM HD 和 AM 調音模 塊(Tuner module)是由松下提供(MCU2 中取消該模塊)。特斯拉的音 頻工程師來自 B&O 和其他公司,采購市場上最好的揚聲器和功放,并進行 調音和軟件設計。
最新一代域控制器,特斯拉將功放等集成到 MCU 中。特斯拉 MCU3 的音 頻系統選用兩顆 ADI 的 SHARC+高性能浮點型 ADSP,型號分別為 SC587W 和 AD21584,其中 AD21584 用于主動道路降噪功能運算, SC587W 帶 ARM Cortex-A5 還搭配兩顆 RAM。AMP 功放部分為 3 顆 4 通道輸出 Class D,功放正上方 6 組電感用于 Class D 輸出濾波,支持 12 通 道輸出,音響功率 960 W,共 22 個揚聲器,獨立功放也集成到了 MCU里。
五、上聲電子:汽車聲學賽道中的優秀龍頭
5.1 深耕車載揚聲器 30 多年,全球市占率 12%
上聲電子成立于 1992 年 6 月, 主營車載揚聲器系統及功放、AVAS 產品(電動車聲學警告系統),前身是 一家成立于 1975 年的鄉鎮企業“吳縣無線電元件一廠”。在車載揚聲器領 域,公司全球份額 12%左右,國內份額 20%左右,證明公司的產品具備較 強的競爭力。公司毛利率約 28%,凈利率約 8%,盈利能力好。
5.2 功放等產品放量,單車價值量從 200 元提升至 1000-2000 元
2021 年上 半年車載功放產品銷量 5 萬只,同比增長 222%,實現快速放量(2019 年 全年銷量 2 萬臺);受益于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高速增長,公司 AVAS 產品產 銷量分別為 29.97 萬只和 29.86 萬只,同比分別增長 217%和 241%。功放 等產品的放量,助推公司單車價值從 200 元左右提升至 1000-2000 元。(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5.3 拿下大量新勢力項目,有望實現量價提升
公司車載揚聲器產品全球市占 率高,涵蓋了大部分高端主機廠包括 Bose 音響(博士視聽)等。根據公 司招股書披露(2021 年 4 月披露),公司的客戶包括:大眾集團(包括其 下屬子公司奧迪公司、賓利汽車等)、福特集團、通用集團、博士視聽、標 致雪鐵龍、特斯拉、上汽集團、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汽車、長城汽 車、奇瑞汽車、吉利控股、蔚來汽車、威馬汽車。另外,公司 2021 年中 報披露,公司已獲得比亞迪、蔚來汽車、特斯拉、戴姆勒、零跑、理想以 及華為金康等知名汽車制造廠商的多個車系的新項目定點信。公司單車價 值量提升,配合新增訂單,有望實現較大彈性。
5.4 智能座艙優質標的,量價齊升收入彈性大
隨著智能座艙升級,主機廠對 音響系統的要求提升,帶動音響系統從 200-300 元提升至 1000-2000 元。 公司本身質地優秀,在車載揚聲器領域市占率高(國內 20%、全球 13%), 并且功放、低音炮等產品放量,帶動單車配套價值量從 200 元左右(只提 供揚聲器)提升至 1500 元左右(提供整個音響系統硬件)。并且公司在新 勢力中份額較高,進入了絕大多數新勢力(如特斯拉、蔚來、理想、威馬、 零跑、華為等)和傳統車企(如比亞迪等)的供應體系,將享受產品量價 齊升帶來的較大收入彈性。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丁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