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滄海桑田,斗轉星移,許多東西都在不斷更迭變化,例如我們的城市,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城市在以前就是另一種叫法了。
比如說現在的西安古城,在原來被叫做長安,不僅好聽也有著“長治久安”的美好寓意,再比如如今的開封,便是北宋時的首都“汴梁”,也稱汴京。
歷史上大部分的地區都改換過名頭,那有沒有哪一座城市,從來沒有改過名字呢?答案是有的,而這個城市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角——邯鄲。
邯鄲,位于中國河北,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并與晉、魯、豫三省接壤。
這里有著三千一百年的建城歷史,中國歷史上有多達十一個朝代或政權在此定都,所以邯鄲又有著“七朝故都”的美稱。
若要追根溯源,邯鄲的由來便久了。相傳,在上古時期的女媧,就是在邯鄲西部涉縣地區的媧皇宮里煉石補天的。到原始社會晚期,因為爭奪水源,黃帝與炎帝在邯鄲這個地方與蚩尤發生沖突。
商朝,禹在邯鄲地區治理水患,春秋戰國時邯鄲又地處晉、冀、魯、豫四戰之地。
邯鄲作為黃河北岸的一個重要城市,也成為了諸國爭奪的重要地域。春秋晚期,邯鄲的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也讓這一時期的邯鄲,終于得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城市經濟體系。
到了西漢之期,邯鄲共享“五都盛名”,但不幸的是在兩漢更迭的時候,劉秀將邯鄲屠城,加之后來常年戰亂,邯鄲進入了長達一千年的蕭條時期。
而邯鄲的劫難在于隋朝對鄴城的毀滅,當時在鄴城鎮守地將軍尉遲恭,起兵反抗隋朝,隋文帝怒急,率兵攻進鄴城,一舉將城中的房屋田舍燒至灰燼,大火焚燒半月有余。鄴城被毀棄,直到596年才又將邯鄲復置邯鄲縣。
到了唐朝,邯鄲有過短暫的復興,唐朝前期可以說空前的繁榮昌盛,而邯鄲在歷經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戰亂之后,也得以喘息,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與安定。
加之唐朝盛世,帶動了邯鄲地區的文化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邯鄲地區的農業與桑葉絲織業也是一片繁榮景象。
但好景不長,唐朝滅亡后,我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史上的又一次大動亂,這時的邯鄲人民陷入戰亂、生產業凋零、加上又有天災水患,邯鄲已幾近滅亡。而后的宋金元時期亦是如此。
這樣的狀況直到明清才逐漸好轉,但邯鄲的人口與經濟再無法與之前相比較,此后便是改革開放之后,邯鄲縣并入了邯鄲市。
關于“邯鄲”這個名字,其實也各有說法,第一種說法比較簡單,有人認為“邯鄲”很有可能是遠古時候的姓氏,人們用這個姓氏來作為這個城市的名字。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邯鄲很可能來源于邯山,而“鄲”字則表示為山脈的盡頭,邯山的盡頭便化名邯鄲。這種說法存在于曹魏時期張晏的著作《漢書·地理志》當中。
最后一種說法,也是最廣為流傳的說法便是,邯鄲在春秋戰國之前是寫作的甘丹,有學者指出太陽升起越過地平線叫做甘,而太陽落下至地平線叫做丹,而這里叫甘丹也就是說這里是日出日落之地。
除了是從未改過名字的城市以外,邯鄲也是著名的“成語之都”。據統計,與邯鄲相關聯的成語多達一千五百多條,比如:邯鄲學步、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等等,為什么這么多的成語都出自邯鄲呢?
要知道中國成語的百分之八十,其實都出自于春秋到隋朝這一時期。而邯鄲正是隋朝以前的華夏五都之一,成語多出自百姓的口頭言語,邯鄲恰恰是五都之中農業發展最好的一個,因此來看占盡了天時地利的邯鄲成為成語之都也就不難理解。
看完邯鄲的發展歷史,我們不由得感慨,邯鄲在中國歷史千年的風雨中屹立至今,見證過國家最為繁華昌盛之時,也見證過國家最為動蕩不安之時,如今的邯鄲雖不及春秋、隋朝時的強盛,但也是平和安樂,相信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一定還會如當初繁榮。
陳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