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歷代皇帝坐上那把龍椅都是極其不容易的,皇位的爭奪本來就是殘酷和血腥的。
就像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玄武之變”,都是典型的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并且不惜將至親手足置于死地。
那些留在最后能當上皇帝的人在殺過重重阻礙,踩著萬千人的尸骨上位之后,為了早點統領朝綱,讓百官臣服,讓百姓愛戴,皇帝即位后會實施一系列的雷霆手段。
并且為了在朝中豎立作為皇帝的威嚴,不少皇帝殺伐果斷,眼里容不得一點沙子,會制定嚴格殘忍的懲罰制度來懲戒那些犯罪的人,以儆效尤。
但歷史上還是有四位少見的以仁義著稱、極受百姓愛戴的天子。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四位“仁宗”皇帝,分別是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
其中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元仁宗在位九年,清仁宗在位二十五年,明仁宗朱高熾是在位時間最短的,只有短短十個月的時間。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卻達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都沒有達到的高度。
明太宗朱高熾出生于洪武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當時他的父親朱棣還只是一方藩王,封號燕王。
朱高熾的性子沉穩,不喜動,比起舞刀弄槍,整天打打殺殺,朱高熾則更偏向于識文斷字,他的愛好便是讀書寫字。
所以從小朱高熾就深受儒家文化,在這樣的思想熏陶下,朱高熾的內心也懷著一顆仁義之心,比起大多數的君王,朱高熾是真正的為民著想、與民同樂。
而作為長子,身上肩負著繼承父親衣缽的重任,但因為朱高熾性格的溫順,朱高熾的父親則認為他的這個長子難以抗下這個責任,因為比起征戰沙場,朱高熾的心思都放在了研究儒家學術上,所以父親朱棣并不喜歡他這個長子。
只不過受嫡長子制度影響,父親的衣缽都是傳給長子,這樣一來作為長子當然高興萬分,作為次子就自會感嘆命運不公。
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就是次子,因不能繼承父親的衣缽,所以對這個哥哥朱高熾甚是不滿,三番五次的威脅以及耍小手段。
但是因為朱高熾內心的善良,無論是對曾想向自己下殺手的父親還是想要害死自己的弟弟,朱高熾都是以仁義之心待之。
建文元年,朱高熾的父親在北京起兵造反,發起了一場大戰爭,歷史上將這次戰爭稱為“靖難之役”。
朱棣當時帶著自己的兩個次子出征,但把長子朱高熾留在了北京,后來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往北京時,駐守北京的朱高熾手上其實只有五萬兵馬。
不過朱高熾并沒有慌神,他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妙計:讓部下往城樓上倒水。
因為時節原因,夜晚寒冷,水也能立馬結成冰。
等到李景隆來時看著這冰塊城墻束手無策,朱高熾趁著這個時機,打得李景隆大軍措手不及。
建文帝見勢不妙,他趕緊派人給朱高熾送了一封信,只要朱高熾歸降朝廷,便把燕王這個位子給朱高熾坐。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出征在外的朱棣耳中,猜忌心重的朱棣認為朱高熾會頂不住高官爵位的誘惑,干脆秘密派人前去北京,準備殺了朱高熾永除后患。
雖然朱高熾是他的兒子,但是兒子沒了還可以再有,帝位沒了那快可就是一生的榮耀都離自己遠去了。
可是暗派的殺手還沒有到,建文帝寫的信倒是先到了朱棣的手中,朱棣這才知道原來朱高熾根本就沒有拆那封信,足以見出朱高熾對父親朱棣的忠誠之心。
朱棣為了皇位,帶領著兩個次子打了四年,可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當時朱棣已經打到了南京城樓,成敗在此一舉,然而朱棣已經沒了提起劍的力氣。
朱棣看著身旁的次子朱高煦,暗示長子朱高熾身體不好——這話的意思很明確,不就是說等朱棣當上皇帝,長子朱高熾因身體疾病去世后,就傳位給朱高煦?
這讓朱高煦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立馬來了精神,帶著將士們廝殺,讓這場大戰得以成功。
朱棣登基之后,因為次子朱高煦太有野心的緣故,他不敢冒那個險,所以朱棣依舊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并且將次子朱高煦派到邊疆之地。
朱高煦對此心有怨恨,不僅是因為父親朱棣當年曾承諾過他,還因為他覺得朱高熾雖為長子,但是德不配位,自己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人,才是那個能夠當君主的人。
朱高煦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常將自己比做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玄武殺兄的故事眾人皆知,朱高煦便以此來威脅朱高熾。
但是朱高熾沒有對弟弟的行為感到生氣,反倒是一直包容,甚至在朱高煦因為犯事惹怒了父親朱棣差點被貶為庶人之時,聲淚俱下的為這個弟弟求情。
這也是為什么歷史上將朱高熾評為“仁宗”的原因,再加上朱高熾即位后也的確兢兢業業為民著想,盡管他在位時間只有十個月,但他的仁義、寬厚令后人折服,達到了朱元璋和朱棣都達不到的高度。
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