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筆記本電腦的設計初衷,就是滿足用戶移動辦公娛樂的需求。為了解決沒有鼠標時的操控問題,所有標準形態的筆記本(部分二合一除外)都會標配觸控板,通過點、滑來取代鼠標功能。那么,什么樣的觸控板才是更好的觸控板呢?
1、觸控板的材質與位置
觸控板應該是筆記本身上最古老的設計之一,只是早期的觸控板通常采用觸控板+分離的鼠標鍵設計,而且觸控板面積非常小。
如今,新款筆記本則都以配備大面積的“一體式觸控板”為榮,縫隙的減少可以有效防止灰塵、零食碎屑的堆積,讓筆記本看起來更干凈整潔。
觸控板的材質多以塑料為主,為了避免手汗的情況下手感變艱澀,觸控板的表面多會增加無數的小點或是進行磨砂處理,進一步增加順滑感。此外,為了提升檔次和品質感,部分筆記本型號會配備金屬材質的觸控板,還有一些高端機型則會引入玻璃材質的觸控板,后者的觸控體驗最佳,摸在上面就好似在操作手機屏幕。
絕大多數筆記本都會將觸控板放在C面鍵盤下居中偏左的位置,當然也有采用居中對稱設計的產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游戲本/設計本會采用特殊的鍵盤下置設計,此時會將觸控板擠到鍵盤的右側邊緣位置,或是放在C面鍵盤上方和屏幕中間的區域內。
2、觸控板的基礎功能
早期的觸控板僅支持移動操作、觸控點擊以及按壓點擊等基本動作。由于Windows系統長期沒有針對觸控板進行底層優化,而很多筆記本廠商為了控制成本,采購了低端觸控板組件,所以對使用環境的要求很高,稍微沾染污漬、液體,甚至是手指不夠干凈就可能出現觸控失靈和漂移等問題。
為了提升觸控板的使用效率,Synaptics和ELAN等公司先Windows系統一步引入了“多指操作”,在安裝指定驅動程序后就可以識別雙指、三指、捏合等狀態,從而實現更高效率的手勢控制功能。
如今,類似功能已經被Windows 10或更新版本的系統收編,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鏈的成熟,哪怕是再便宜的筆記本,其身上的觸控板也能提供良好的手感,以及各種多指手勢。
3、觸控板的進階設計
想打造一款優秀的筆記本,觸控板自然不能僅局限于“夠用”,還需要向“好用”進發。除了前文提到的增加觸控面積,采用玻璃材質以外,觸控板其實還有很多優化空間。
比如,現在很多15.6英寸筆記本都取消了數字小鍵盤,對于14英寸或更小尺寸的筆記本來說,在面對需要輸入大量數字的工作場景,在沒有外接鍵盤的幫助時效率低下。因此,部分筆記本便引入了“智能觸控板”的概念,即在觸控板表面增加數字鍵以及更多功能鍵的感應區,在搭配先關驅動管理軟件時,可以在觸控板功能和數字鍵功能之間切換,最大限度提升了觸控板的空間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此外,華碩旗下的部分高端輕薄本甚至在觸控板的位置嵌入了一塊觸控屏幕,不僅兼容觸控板功能,還是顯示其他內容甚至運行APP。
4、更易用的壓力觸控板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不難發現觸控板的按壓反饋并非所有區域都是一致的,通常只有底部才能按下去實現點按的動作,上半部分則根本按不動。在沒有鼠標,使用觸控板操作時,經常遇到鼠標指針移動到指定位置,但需要我們挪動手指到觸控板底部區域才能點擊確定,這種體驗上的割裂感非常難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蘋果在2015年的12英寸MacBook身上率先搭載了Force Touch力度觸控板(又稱壓力觸控板)。隨后,Windows陣營的小新Pro13冰瓷瑩玉版和華為MateBook X系列等產品也先后引入過壓力觸控板。
華為將壓力觸控板稱為Free Touch,其原理是使用了8枚壓墊陶瓷片的振動來模擬出按壓反饋,從而代替了傳統的機械結構,通過壓墊陶瓷傳感器感知用戶按壓的力度。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在觸控板的全區域都能實現相同的觸控手感,不會再有觸控板按下去卻沒有反應的情況出現了。同時,實時的振動反饋也可以模擬實體按鍵的按壓觸感,讓每一次操作都更加真實、舒服。
馬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