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的今日,舉目四望,到處都是為了國家利益今天同甘共苦的朋友,明天就舉槍相向的敵人。雖然在國際關系里“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句話在大多數時候都是金科玉律,但是在上個世紀,中蘇還沒有交惡的那段時間,蘇聯老大哥和我們確實打破了這句話的定論,成為了直到今天還令人懷念的一段佳話。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粗淺回顧一下,蘇聯老大哥到底幫助了我們多少。
蘇聯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其實就是蘇聯本身。
清朝還沒有滅亡之前,洋務派們就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探索中體西用,但事實證明這并不可行,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沒有辦法適應近代的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百日維新也在戊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宣告破產,改良派們的君主立憲被君主自己送進了墳墓;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的封建王朝,但是孱弱的民族資產階級根本沒有能力在北洋軍閥和外國列強的長槍大炮面前維護自己的勝利果實。
軍閥混戰,列強環伺,國已不國。
于是大知識分子們便上下求索,希望找到一條能夠救中國的道路,一條未曾設想的道路。然后就在這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中爭論如何改變國民劣根性,如何改革舊文化的進步文人們,便驚喜的發現中國似乎突然多了一個可以在政治上可以學習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剛剛成立起來的蘇俄。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變成蘇聯。
于是這才有了1921年的紅船、1927年的南昌起義、1931年的瑞金蘇區、1935年的西北革命根據地,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可以說,如果沒有蘇聯本身的存在,證明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可實踐性,那么新中國肯定將會是另外一幅模樣。
新中國成立之后,蘇聯也一直是我們學習模仿的對象,直到雙方因為路線出現了分歧,開始起爭端。但是即使這樣,蘇聯依舊在用自己來給新中國提供學習的素材。1956年赫魯曉夫所作在蘇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報告,深深地影響了當時在國內的毛主席。
蘇聯解體之前和蘇聯解體之后,這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度也在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教訓,“摸著蘇聯的尸體過河”,這句中文互聯網上的玩笑話,更多的時候也不止是一個玩笑。
所以對中國來說,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最大幫助,其實就是蘇聯本身。
如果說蘇聯本身是從總體角度給中國提供了政治幫助,那么軍事、經濟角度就細節和微觀得多。
自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蘇聯就跟中國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啟了對華軍事援助的項目,在國民黨政府求助的國聯里,除了蘇聯之外,其他國家都不贊成對日制裁,美國甚至要求中國作為被侵略的一方對侵略者日本做出讓步,在這種情況下,中蘇條約簽訂了。
1937年9月,中蘇兩國開始就軍援問題談判,10月,蘇聯開始向中國調送軍事物資。大家可能十分熟悉陳納德飛虎隊的名聲,但是其實最開始在空軍方面對我們展開援助的就是蘇聯。當時我們的空軍很弱小,幾乎沒有,日本的飛機在中國的天空上肆無忌憚,整個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的初期,和日軍作戰的我國士兵頭上落下來的只有日軍飛機扔的炸彈。
這個時候蘇聯人就來了,派遣到了中國一支蘇聯空軍志愿飛行隊,這支蘇聯飛行隊為中國空軍帶來了先進的空軍作戰學說和第一個現代化的空軍基地——蘭州機場,1938年,中國空軍總隊從四川梁山遷移到蘭州西固,接受蘇聯飛行隊的訓練。
經過蘭州機場進入我國腹地對日作戰的集群一共有第八轟炸機大隊,第六、第十七、第二十五驅逐機隊,為了保護蘭州機場的安全,還專門在蘭州機場駐扎了一個精銳殲擊機中隊。蘭州機場擴建之后,蘇聯又相繼在武漢和南昌等地修建了一批機場,大約100多名蘇聯飛行員駕駛著飛機抵達了中國。
1937年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期間,蘇聯空軍從蘭州起飛,多次支援淞滬戰場,并且在南京上空和前來轟炸的日軍轟炸機纏斗,擊落日軍雙引擎重轟炸機6架,隨后,蘇聯轟炸機大隊在中國空軍的掩護下襲擊了停泊在上海黃浦江江口外的日本軍艦,炸沉一艘重型巡洋艦,致使6艘軍艦起火。
這是中國空軍首次取得的空戰大勝。
1938年,蘇聯援華空軍支隊再次出動,轟炸了日軍杭州的空軍基地,炸毀了30架日軍飛機和為數眾多的空軍倉庫,另外一個集群則炸毀了停靠在杭州車站的日軍列車,2月23日紅軍節,蘇聯空軍跨越千里,轟炸了臺灣機場,燒掉了日軍三年的戰略汽油儲備,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從193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一共向中國援助了904架飛機,陸軍裝備方面則更多,一共有82輛坦克、1526輛汽車、1190門大炮、9720挺輕重機槍、50000支步槍、1.67億發步槍子彈、1700萬發機槍子彈、3.11萬顆炸彈、187萬發炮彈。
而且所有這些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均低于當時的國際市場價格。
除了武器之外,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顧問,我們比較熟悉的崔可夫元帥就是其中的一員。
雖然這些援助大多數都落到了國民黨手中,畢竟當時在國際上是國民黨代表著中華民國,不過蘇聯在中蘇條約中也專門規定了,國民黨必須把一部分武器分給中國共產黨,蘇聯政府也曾經擬定過向我黨提供軍火物資方面的援助,但是由于蔣介石聯合美國人反對,所以就只能放棄了這一計劃。
不過我黨還是接收了到了蘇聯的幫助,早在南昌起義的時候,朱老總和劉伯承就翻譯了紅軍的步兵作戰條例,1937年到1940年,在蘇聯專家的主持下,在烏魯木齊舉辦了八路軍干部學校,先后有416人參加,人數比較少,畢竟當時新疆太遠了。
除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外,蘇聯對于我國最重要的軍事援助當屬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期間,蘇聯一共向我國提供了63個陸軍師的裝備,包括T-34、IS-2、SU-15、伊爾-2、喀秋莎火箭彈等現代化武器被提供給了我國。抗美援朝期間的蘇聯援助,使我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軍事大國。
蘇聯對中國的經濟援助,是伴隨著毛主席出訪莫斯科開始的,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未爆發之前,毛主席同斯大林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蘇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貸款協議》,蘇聯將會向新中國提供3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以及各種商品、機械、工業原料等援助。
1952年,抗美援朝進入對峙后,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855萬盧布的貸款。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蘇聯對于我們的經濟援助正式開始了,在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援助了156個大型工程,幾乎涵蓋了從制造業到農業的所有工業項目,統稱《156工程》
而且這156個工程的援建,蘇聯沒有收我們一分錢,沒有任何費用,許多工廠都是蘇聯政府自己掏錢修建的。跟隨156工程到來的還有蘇聯的援華專家,幫助我國進行全方位的國家建設,從1957年到1967年,十年間有五千名不同行業的蘇聯專家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除了指導工業生產之外,這些蘇聯專家還有許多是專門從事教育行業的,他們的到來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舉一個很小的例子,進入新時期后小學生們的教科書開始有了彩色的插圖,這些插圖的風格就傳承自蘇聯。
在原來華北大學的基礎上,這些蘇聯的教育專家幫組中國建立了包括人民大學在內的多所高等院校,在蘇聯對華援助時期,由蘇聯教育工作者主導建立的學校就有近100所,又蘇聯教育專家編寫的教材和講義多達100多種,累計50億字。
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再從無到有對工業生產等行業包教包會,最后還幫助一個國家建立從低級到高級的整個教育行業,蘇聯在這一時期幾乎可以說是對中國掏出了心肝肺。
不過這些都隨著中蘇交惡而停止了,但是要指出的是,中蘇交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國家利益,而是由于社會主義的路線之爭才開始交惡,交惡之后,過去被壓制的利益沖突無法再靠階級感情調節,才更進一步加深了兩國交惡的程度。
“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句話”也許是金科玉律,但在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與中國之間,可能并不適用。
當然,我們既要看到蘇聯援助我們的慷慨;也要看到蘇聯威脅我們的兇惡。對于我們來說,蘇聯亦敵亦友亦師亦兄,需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多方位地去看待他,看待過去的這段歷史。
時至今日,中國的繁榮和富強,中國人民的平安與幸福,是對已經逝去的蘇聯的最好的回答、最好的回擊、最好的回報。
陳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