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程小亦
來源|程小亦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曾經滅絕的古生物那么多,唯獨恐龍吸引了如此多的關注?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恐龍體積大、給人以視覺震撼,自然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也能讓人津津樂道。
說到恐龍,相信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歡,很多恐龍粉都會想起那部關于恐龍的電影《侏羅紀公園》,這部片子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是一位恐龍迷,他曾經談到自己小時的夢想。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恐龍對我來說就是一切。我在動物園看不到恐龍,只能看恐龍的畫冊。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三角龍,小時候第一次在賓州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中看到三角龍化石,我就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了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根據骨骼化石發現命名了322種恐龍。在科學普及中,恐龍一路遙遙領先,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古生物。
恐龍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于6600萬年前的小行量撞擊事件中。
我們人類的老祖先到現在也不過是300萬年,如今我們看到的恐龍化石幾乎都是在某些大展館里。
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四川省舉辦了一場“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暨四川地質瑰寶科普展覽”活動,展會上展示了一具大型恐龍化石。
這只巨型永川龍張著血盆大口仿佛可以一口吞下參展的人,可想而知其體積之大。
4月23日,“海克爾,白堊紀與倭瓜”自然科學藝術展,展出了一只8米長的三角龍骨骼模型。
1938年考古學家在云南省祿豐縣沙灣東山坡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1939年出土第一具恐龍化石,之后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
經過鑒定,出土的這些都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除此之外,有著“恐龍故鄉”的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最早組裝的恐龍化石,從這里出土的化石,已經被裝成了10具恐龍化石骨架。
不得不說,中國是恐龍的故鄉,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們自然對恐龍有了神一般的敬仰和好奇,不僅因為大,更因為恐龍的傳奇生活,這也是恐龍備受關注最大的原因。
一般恐龍按照其生活習慣可以分為:肉食性、植食類或雜食類恐龍。
(一)小盜龍
小盜龍是小型肉食性恐龍,長著四個翅膀的恐龍,是一種真正能飛的恐龍,屬于獸腳類中的馳龍類,是恐龍界中的明得。
小盜龍屬于樹棲恐龍,四肢簡直就是為了樹棲而生的,身體小巧靈活,在樹上上躥下跳也能保持平衡,而且拖著兩腳羽毛。
在《侏羅紀公園》中我們會看到很多會飛的龍,那么恐龍和鳥有什么區別呢?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各地發現大量的帶毛恐龍化石,比如小盜龍等。從此,恐龍和鳥之間的關系開始明朗起來。
有科學家推測鳥類的祖先可能也是小盜龍這副模樣,后肢翅膀退化,鳥類才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二)中國龍
再來說說,我們常聽到的中國龍,中國龍是兇猛的肉食性恐龍,它最喜歡吃其它恐龍的內臟,因為它的尖嘴可以很容易伸進動物尸體的腹腔中。
中國龍可能以小群的形式出沒在河流湖泊間的高地上或叢林間,追捕著?豐龍等植食性恐龍,他也可能喜歡孤獨地生活,是遠近聞名的隱秘SHA手,經常隱蔽在不易被發覺的地方等待時機偷襲獵物。
(三)永靖龍
永靖龍是一種大型植食性恐龍,屬于蜥蜴類中的巨龍形類,2019年古生物學家研究后將其歸入巨龍形類中盤足龍科。從已有的永靖龍化石中包括3顆牙齒、8個椎體、1根背肋等,從骨骼的愈合程度來看,永靖龍還未完成成年,成年之后會比我們所看到的體積要大很多。詳見復原圖。
2016年,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刑立達教授發現全國首例琥珀中的恐龍。
在我最近看的刑立達教授最新版書籍《中國恐龍博物館》一書里,刑教授為我們梳理了曾經在大陸上生活的中國龍、始中國羽龍、天宇盜龍、中國角龍、二連龍、時代龍、巧龍、永用龍、奇翼龍、筒手龍、近鳥龍、將軍龍等等300余種恐龍。
邢立達,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綦江龍等多種恐龍命名者;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榮獲得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非凡貢獻人物”獎;成為首位獲美國沉積地質學協會頒發的詹姆斯·李·威爾遜獎的中國人。
這本《中國恐龍博物館》共八章,分別是
第一章:獸腳類
第二章:蜥腳類
第三章:基干新鳥臀類
第四章:鳥腳類
第五章:角龍類
第六章:腫頭龍類
第七章:劍龍類
第八章:甲龍類
每一個章節里都有不同類型的恐龍彩色復原圖以及名字特征、食性、體長、發現地、年代地層、以及發現故事等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對于恐龍愛好者或是小朋友來說讀起來不僅理解,而且還能加深對各種恐龍的認識,真正的掌握中國現有的300多種恐龍畫像。
這是一本非常專業的恐龍科普書籍,書中為每一種中國恐龍編制一個檔案和畫像,栩栩如生,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博物館里。
書中,每一頁為我們展現最為逼真的中國恐龍圖景和學術發現以及學術研究,是恐龍愛好者的福音,不管是送人孩子、自看,又或是送給朋友都是非常的高大尚,很值得收藏哦!
文|程小亦
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