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0年11月29日,《聽琴經》首發研討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舉行視頻加載中...ARTHEADLINES2020年11月29日文化評論(記者陸文華發自北京)數千年來,琴以其承載中國文化精神的姿態,高踞琴、棋、書、畫之首,并由樂與禮構成
視頻加載中...
ART HEADLINES 2020年11月29日文化評論(記者 陸文華 發自北京)數千年來,琴以其承載中國文化精神的姿態,高踞琴、棋、書、畫之首,并由樂與禮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歷經戰亂、動蕩和浩劫,再次遭遇社會動蕩、禮崩樂壞的苦難歷史。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崛起,社會趨于和諧安寧,琴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物質載體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朱慧鵬所著的《聽琴經》應運而生,并將中國琴學推向新的高度。
2020年11月29日,《聽琴經》首發研討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舉行。陳學政將軍,中國著名收藏家劉文杰,著名古琴家、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會長楊青,著名古琴家、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傳人劉揚,著名古琴鑒賞家、收藏家馬俊昌,高級記者、著名攝影家、新中國70周年紀念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成衛東,中國書店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東曉,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魏育林,中國知識產權報社、知識產權出版社原總編歐劍,張伯駒潘素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樓開肇,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異議審查五處處長張笑蕾,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聯盟數字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泊喬,故宮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專家閔俊嶸,國家圖書館學者黃張活,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著名昆曲藝術家侯廣友,昆曲傳人、音樂家侯菊,國家一級(武生)演員李紅賓,九如雅學館館長、廣陵琴派第十三代傳人孟慧蓮,行走華夏中國百城文旅宣傳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制片人蘇春麗,新開明書社總編輯盛瀾,優美文總經理李東峰,光大金控戰略規劃部經理吳朝云,北京藝狐在線全球拍賣業務經理李莉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軍界、文化藝術界、教育衛生界、金融投資界等社會各界50多位嘉賓參加研討會;魏育林主持研討會。
此前,2012年1月,朱慧鵬所著《斫琴法式》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引起業內關注。
《聽琴經》將中國琴學史推向新的高度
在中國歷代琴學書籍、文獻中,迄今尚未出現一部專題研究、闡述聽琴的琴學專著。作為中國第一部聽琴專著,朱慧鵬耗時10余年之久,潛心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琴學思想史,并結合自己數十年習琴、斫琴、撫琴、聽琴等長期探索實踐,梳理中國文化精神內核及其發展脈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自己的琴學思想體系,填補了中國琴學史上的一個空白,并將琴學思想研究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聽琴經》創建了一個以琴學思想為核心,涵蓋琴學理論、琴人修行、琴樂養生、琴樂美學等內容的較為完整、獨具己見的琴學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深植于中國文化精神的沃土之中,傳承、創新并發展中國琴學思想,對于從事琴學理論、美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喜愛研修琴道、琴樂養生特別是熱愛古琴文化、習琴、撫琴、聽琴的社會各界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聽琴經》全書36章,以“本宗法用”為琴學思想核心,系統闡述道與琴道、德與琴德、琴人修行、琴樂五要、得心應琴、聽琴八法等琴學各個層面的問題。作者將琴道定義為“載道于琴,以宇宙萬物含道為其類”,并進一步說明“撫者考天地自然之聲以應于琴,通于萬物,化生于心,順自然而道自生,感其存而知不見”,這種關于琴道的獨特觀點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琴學理論。
朱慧鵬在《聽琴經》中強調正心明德與德、琴德之間的密切關系,這對于撫琴者、聽琴者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提升文明素養、倡導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琴學史上迄今尚未建立琴樂養生領域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聽琴經》第14章,作者汲取中醫養生思想,論述琴樂養生的原則、方法、肌理和效果,形成獨特的琴樂養生思想,堪稱“琴樂養生經”。這對于當今社會抑郁癥、自閉癥、狂躁癥等精神疾病患者日益增多,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等原因導致人們亞健康、身心緊張以及失眠癥、焦慮癥等普遍現象,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舒緩和指導意義。
在研討會上,陳學政、劉文杰、楊青、劉揚、魏育林、馬俊昌、王大偉等發言時高度評價《聽琴經》出版發行,被譽為“中國琴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2020年11月29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魏育林主持研討會。當日,《聽琴經》首發研討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行
魏育林說,二戰后,西方以現代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創建音樂治療學,上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受到追捧;但是,中國古人推崇為“道器”的古琴及其修身養性作用,卻鮮為人知,我國中醫藥大專院校開設中醫養生專業也沒有琴樂養生的內容,民間傳承人更是鳳毛麟角,鮮有人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近年來,我們以《聽琴經》為琴學理論基礎,建立中醫新學術流派——止樂學派,組建多學科研究團隊,計劃在理論方面開展天人合一的科學內涵研究;在臨床應用領域開展睡眠亞健康居家琴樂綜合調理的臨床研究,從實踐中驗證《聽琴經》的思想理論。
20多年來,魏育林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將琴樂養生作為研究方向,取得一些成效。2015年,魏育林聽到朱慧鵬的琴聲后,感到這是她夢寐以求的琴聲。此后,她拜師習琴,釋義《聽琴經》,并開展臨床醫學研究。
禮樂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當代意義
琴高踞琴、棋、書、畫之首,在中國文化精神中占據獨特而重要的地位。耐人尋味的是,琴作為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與禮并列,成為整個中國古代的基本社會制度。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琴樂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特別是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領域,愈來愈顯示其現實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亟待社會各界加以重視。
琴承載著人與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等各種關系之間的精神紐帶,可以溝通人們的精神情感,調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秩序的和諧發展。距今2000多年前,禮樂射御書數列為謙謙君子必學的“六藝”,并建立影響至遠的中國禮樂制度。《禮記·樂記》深刻認識到樂與禮之間的關系,揭示樂與禮、社會、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樂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者,通倫理者也。……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朱慧鵬在《聽琴經》中進一步闡明琴與道、琴與德、琴與大美、琴與養生等各種關系,揭示琴道、琴德、琴樂審美、琴樂養生等豐富內涵,引導人們通過習琴、撫琴、聽琴等琴學實踐活動,修身養性,安神靜心,身心愉悅,倡導博學廣聽、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人和睦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戰爭頻仍,種族之間沖突不斷,資源爭奪此起彼伏,尤其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音樂成為溝通人類精神情感,療治人類心靈創傷,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達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的重要載體之一。
在這個大國崛起的時代,在這個全球化加速的時代,源遠流長的古琴是展現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獨特而重要的文化基因及其物質載體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聽琴經》將成為中國琴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并對于中國向世界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提供一種具有東方精神的生活方式,促進人類未來更好地發展,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本文僅代表個人立場、觀點與本人所供職的新聞機構無關
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