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國慶前夕,動脈網特別策劃“醫療創新系列報道”,通過我們對醫療各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報道梳理,試圖還原醫療產業在國家倡導自主創新大背景下所取得的成就。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國慶前夕,動脈網特別策劃“醫療創新系列報道”,通過我們對醫療各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報道梳理,試圖還原醫療產業在國家倡導自主創新大背景下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推動了重大疾病診療能力的提升。根據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顯示,1995年我國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盡管如此,因為發展時間較晚,我國的醫療技術很多領域還需要依賴國外技術,與大國身份并不匹配。正因為此,我國提出了醫療領域的進口替代,希望能在未來的時間快速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動脈網也對多個細分領域的進口替代狀況進行了分析,首先是高值耗材領域進口替代的現狀。
根據聯合國秘書處經濟與社會事務人口處預測,到2040年,預計中國50歲以下人口數量將進一步減少,而60歲和8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大幅上升。超老齡人群(80歲以上)數量預計將由2000年的1,200萬增至2030年的4,000萬以上。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將由目前的1.15億激增至2030年的2.4億左右。
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醫保覆蓋范圍及深度的提升,帶來介入類手術需求的增加,使得我國對高值醫用耗材需求持續增加。政策端鼓勵醫療器械創新和技術升級,為國產創新醫療器械開辟了綠色通道,推動進口替代,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局面。需求端和政策端共同推動國內高值耗材市場快速發展。
高值耗材的特點決定了其較高的行業壁壘
高值耗材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形成了行業特有的現象。首先,高值耗材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這是由于醫用高值耗材領域中的植入性耗材需要貼合人體的組織結構和長期停留在人體內,國家對其研發、生產、流通等全環節進行嚴格監控,并且實行嚴格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和產品注冊制度。
從技術角度而言,高值耗材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資金密集且多學科交叉的高技術產業。其產品綜合了醫學、材料科學、生物力學等多種學科及技術。高值耗材產品專有技術的積累和科研開發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生產環境、產品的制造工藝和制造設備也都有極高的要求。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后來者幾乎不可能對現有競爭格局產生沖擊。
人才競爭上也是同理。正如前面提到,高值耗材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強烈依賴研發與創新。因此,高值耗材的研發和生產都需要大量高水平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成熟的醫用高值耗材產品開發往往需要醫學、材料學、電子學、生物力學、機械制造學等多學科的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協同工作5年以上的時間。由于高值耗材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有經驗的優秀研發人員和管理人才在國內極為稀缺。
除了企業本身技術實力上的差距,高值耗材的市場營銷及品牌建設也對國內企業不利。醫用高值耗材的特點決定了該行業更適合經銷商代理的模式。由于醫用高值耗材行業的特點,經銷商一般較為穩定,一般不會更換代理品牌以免流失部分醫院、醫生客戶。大企業由于深耕多年,已經建立了穩定的經銷商網絡,也有品牌影響力。后來者要想打入這個穩定成熟的網絡,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同時,具有較高專業知識和素養的高素質營銷團隊對于后來者來說也是一道門檻。從客戶選擇的角度而言,高值耗材更是一個先入為主的行業。
不同于普通藥品,醫用高值耗材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以骨科植入性耗材為例,完成一次骨科手術需要的骨科植入性耗材零部件多且細碎,且均需使用廠商配套的手術工具。因此,為了防止潛在的風險,醫生都傾向于在手術中配套使用同一個品牌的產品及工具。與此同時,醫生必須經過相應的培訓才能適應某個品牌的產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大品牌早已建立了完善的臨床跟蹤和培訓機制。通過長期的教育推廣和臨床應用,醫生對特定品牌的產品應用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在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新產品有明顯優勢之前,沒有人會愿意冒著巨大的風險去重新適應其他品牌的產品。
我國醫用高值耗材行業發展歷史較短,僅有20多年時間。除了個別龍頭企業,國內高值耗材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市場支配力和市場競爭力都比較有限。根據統計,目前國內骨科植入類耗材生產廠家約130家,收入規模超過1億的不超過10家。一直到2015年,我國骨科植入類耗材行業前五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合計也只有45.39%,行業集中度不高。與此同時,深諳高值耗材行業發展規律的國際企業正在紛紛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擴大市場規模。比如,強生于2012年正式收購辛迪思,合稱DePuySynthes。同時間,美敦力于2012年收購了國內高值耗材明星企業康輝醫療;史賽克則于2013年收購創生醫療。行業整合趨勢明顯。
正是因為醫用高值耗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使得早期我國高值耗材行業的競爭力不足。一直到2016年,國外品牌高值耗材都在國內占據較大優勢,國外知名企業憑借其技術性能和質量水準在高端市場上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
高值耗材的進口替代勢在必行
以骨科和心臟介入為主的高值耗材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根據智銀資本的行業研究報告,中國心血管高值耗材和骨科高值耗材的市場規模在2013年時為138億元,到了2018年,心血管高值耗材的市場規模迅速攀升至380億元,比2013年提升了近3倍。同時,根據統計,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2.9億,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未來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都處于上升階段。與此同時,隨著新農合的實際報銷比例不斷提高,以及基層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基層PCI手術的需求將得到釋放。這些因素都將讓中國心血管高值耗材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市場增速預計仍將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長率。
骨科高值耗材的市場規模在2013年達到118億元,到了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了212億元,提升了接近兩倍。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我國50歲以上骨質疏松發病率高達60%,直接推動關節類市場需求。根據預測,關節類高值耗材的增速將在20%以上,高于醫療器械整體水平。
同我國其他行業一樣,國產高值耗材從無到有,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部分明星企業甚至在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隨著國內企業自身技術、工藝及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醫用高值耗材行業一直在努力實現進口替代。未來,進口替代將成為國內醫用高值耗材企業獲得高速增長的主要機會。
另一方面,進口醫用高值耗材價格昂貴,對醫保支付及患者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高值耗材的進口替代勢在必行。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也一直在對高值耗材進口替代予以政策傾斜。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完善醫療服務體系。
科技部發布的《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則明確提出將骨修復材料作為國家“十二五”重點布局要取得突破的高端產品,力爭促進國產骨修復材料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創新。國務院于2013年發布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醫療器械、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研發和產業化;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設備、材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發布的《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加快醫療器械轉型升級,發展心臟瓣膜、心臟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關節和脊柱、人工耳蝸等高端植介入產品。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和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中明確要求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降低醫療成本,各級醫療機構在質優價廉的前提下購買國產醫用耗材。我國的醫療保障報銷制度對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由于醫療器械的品種多樣、原材料不一,難以進行系統的歸類和對比,我國沒有推出類似藥品醫保目錄和基藥目錄的,專門針對醫用高值耗材的報銷指導目錄。隨著醫保控費趨緊,控費壓力成為懸在醫院頭上的達摩利斯克之劍。價格較低的優質國內產品實現進口替代也成為可能。隨著公立醫院改革、分級診療的推進及民營醫院的發展,醫用高值耗材尤其是國產骨科植入類耗材將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
我國醫療高值耗材進口替代近來的變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支架、人工心臟瓣膜、骨科植入物以及義齒等高值耗材細分賽道,國內有不少企業已經成長為某一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
支架領域是目前高值耗材進口替代做得比較好的領域。早在2011年,全球心血管藥物支架的領軍企業美國強生就宣布退出心臟支架市場,距離2003年強生Cypher成為首個獲得FDA認證的藥物洗脫支架還不到十年時間。2006年,強生心臟支架市占率最高時銷售額達到26億美元,在當年全球4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中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不過,到了2010年,強生心臟支架的銷售額就只有6.27億美元了。
強生心臟支架市場份額的急劇下降,重要原因之一是便是國內心臟支架的進口替代,將強生為代表的國外廠商逐漸擠出了市場。2004年,中國心臟支架市場基本被以強生為首的外企壟斷。不過,到了2010年,外資和國產品牌各自市場占有率變為20%和80%。
根據第21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公布的數據,中國心臟支架市場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樂普醫療(24%)、微創醫療(23%)和吉威醫療(20%,藍帆醫療全資子公司),均為國產品牌。3家國產心臟支架企業的合計市占率已經達到67%,基本完成了進口替代。
心臟瓣膜市場則是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高值耗材領域。人工心臟瓣膜TAVR,又稱TAVI(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是治療心臟瓣膜疾病或缺損的最新技術,目前在國際上已成為常規,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在國家政策、創業者和資本的助力之下,正在大跨步前進。從全球來看,愛德華與美敦力兩家國際巨頭各自瓜分了TAVR全球65%與30%的市場。不過,啟明醫療參與研發的國產TAVI瓣膜VenusA-Valve在2017年獲準上市。在2018年中,啟明醫療通過經股動脈路徑植入瓣膜超過2000例,是其競爭對手植入數量的10倍,進口替代的形勢讓人樂觀。
除了心臟支架,在新興的鼻竇支架領域,國內企業的表現也相當不錯。浦易生物和美國intersect ENT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兩雄爭霸的格局。兩家公司的產品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兩款通過認證的鼻竇支架。
骨科高值耗材的進口替代進程要差一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內龍頭企業的流失。2012年以來,原本在國內骨科高值耗材領域排名前兩位的創生醫療和康輝醫療分別被國際品牌收購。國際品牌憑借資金優勢和品牌優勢,通過收購國內企業或由國內企業OEM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擠壓傳統國內廠商的生存空間。盡管如此,部分國產頭部廠商還是逐漸成長起來,類似大博醫療、威高骨科、天津正天和深圳凱利泰正努力在各個方面實現進口替代。根據統計,2018年創傷、脊柱和關節三大類骨科細分市場上,產品國產化率分別為67.85%、39.11%和26.73%。
這些國內企業和產品是進口替代的主力軍
樂普醫療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
2019年2月27日,樂普醫療自主研發的重磅產品“生物可吸收冠狀動脈雷帕霉素洗脫支架系統”(NeoVas)正式獲得CFDA認證。隨后,2019年3月30日,在代表心臟病治療最高水平的第十七屆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上,樂普醫療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式亮相。這款國內首款獲準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制造能力達到了領先水平。
回顧介入治療發展歷程,從1977年首例球囊擴張術至今,在經歷了球囊擴張時代、金屬裸支架時代、金屬藥物支架時代后,樂普醫療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上市標志著生物可吸收支架時代的來臨。作為國內首款獲批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完全不同于上一代的金屬藥物支架,其突破性的“可吸收”理念得到眾多醫療行業從業者的認可。
與傳統金屬支架不同,NeoVas的支架平臺和載藥涂層均由聚乳酸材料制成,植入血管6-9個月即可完成支撐狹窄血管的使命。隨后,該支架在3年左右可被人體吸收,血管彈性舒縮功能恢復,實現血管再造。相比之下,傳統金屬支架由于長期留存體內導致血管彈性舒縮受阻、血管內膜損傷引起炎癥反應、血小板聚集等問題出現,有可能出現長期斑塊、血栓卷土重來的遠期風險。目前,NeoVas支架已在全國大部分省市開展了植入手術,優秀的臨床效果獲得患者及院方的一致好評。
除了樂普醫療外,國內多家企業也在全力攻關生物可降解支架。比如,山東華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Xinsorb支架正在進行產品注冊中。包括微創醫療的Firesorb、吉威醫療Excrossal心躍、上海百心安Galaxy、脈全醫療BioMagic、北京阿邁特AMSorb和深圳信立泰Alpha等同類生物可降解洗脫支架系統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在可吸收血管支架方面,全球有多達五十多家企業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中國在這方面占據了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企業。這也意味著我國血管支架產業的競爭力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眾多高端醫療器械中有望最先實現進口替代。
微創醫療Firehawk藥物靶向洗脫支架
2014年就通過CFDA認證,隨后在2015年通過CE認證的Firehawk藥物靶向洗脫支架是微創醫療旗下的拳頭產品,也是全球首款藥物靶向洗脫支架。這款經歷了8年自主創新和研發完成上市的產品在當時創下了數個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紀錄——首先,它是全球首個單面刻槽工藝支架;其次,它達到了發布時支架有效載藥量全球最低的“零冗余”標準;第三,圍繞它展開的TARGET系列研究是我國第一個嚴格遵循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頒布的《冠脈藥物支架臨床試驗指導原則》進行的上市前研究;第四,它是我國第一個與當時世界公認最頂級的雅培XIENCE V支架進行頭對頭研究證明等效性的國產支架;第五,它是第一個有可能縮短介入術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國產心臟支架。
在心臟支架領域,藥物的承載是一個困擾專業人士10多年的難題。在Firehawk之前,傳統主流心臟支架都是在金屬支架表面涂上細胞抑制劑,才能使血管持續通暢,降低血管再狹窄的發生率。但是藥物支架表面的涂層在血管裝載過程中如果遇到像鈣化等復雜病變時,容易脫落、破損,會影響治療效果,更可能加劇新的血栓的形成;并且藥物的承載量難以控制,裝少了容易在達到病變區之前過早損耗,裝多了則容易過猶不及,對人體造成負擔。
微創Firehawk達成了技術上最難實現的一種方案——微槽包裹藥物。即在金屬支架表面用激光刻槽,再把藥物灌入槽內。刻槽可防止涂層在輸送過程中脫落,藥物不會流失,且藥物抵達血管病變區后,能通過固定的槽位精準釋放,大幅提高了有效性,也避免了浪費。解決了包括血管修復慢,患者服用雙抗藥物時間長等一系列心臟支架領域的國際難題。微創醫療Firehawk支架也是200多年來首個登上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中國醫療器械,這一歷史性事件入選了“2018中國科技十大事件”。2014年,微創醫療收購了美國強生Cordis旗下藥物支架相關資產,完成了對國際醫療器械巨頭的逆襲。這使得Firehawk能夠更快速地進入亞洲、歐洲和南美等海外市場。
除此以外,微創醫療的分支型主動覆膜支架及輸送系統和腹主動脈覆膜支架及輸送系統也通過CFDA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上市。
浦易生物祥通全降解鼻竇藥物支架系統
在鼻竇支架領域,浦易(上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美國intersect ENT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兩雄爭霸的格局。2016年,浦易生物的首個產品“全降解鼻竇藥物支架系統”(商品名:祥通)進入了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的綠色通道。2017年4月,該產品取得了產品注冊證,是國內首個獲批的全降解鼻竇支架類產品。全降解藥物支架技術在鼻科領域的應用范圍其實很廣,包括但不限于慢性鼻竇炎,如過敏性鼻炎伴鼻息肉患者、后鼻孔閉鎖患者、鼻咽癌患者及接受鼻中隔手術患者等,均可在術后使用該技術進行抗炎防粘連。
藥物支架可以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把激素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所以對于年紀較小的患者也有著很大的意義。浦易生物祥通全降解鼻竇藥物支架有三大優點:一是精準,哪里有問題就在哪里放支架,就好像靶向藥物的理念一樣,在起到支撐作用的同時,直接精準的在病灶部位進行藥物釋放。二是持續,全降解鼻竇藥物支架的降解期在一個月左右,這就意味著在一個月內,支架可以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持續、定量在病灶處釋放藥物,相當于是一個緩釋給藥的過程,在降解期的30天內,單個支架總的給藥量是652微克。其中,在剛放入支架的前3到4天,每天給藥50微克左右。隨著病人的恢復,每天藥物的釋放量會維持在20微克左右。三是安全,因為精準持續,所以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全降解鼻竇藥物支架極大的降低激素用量,把激素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目前,全球范圍已經拿到注冊證的鼻竇支架只有兩款,一款是浦易生物祥通支架,另一款是美國intersect ENT公司旗下的產品。從降解時間、載藥量和支架編織工藝三個方面比較,浦易生物的可降解鼻竇藥物支架都要優于intersect ENT公司的產品,降解時間更長,載藥量更大,支架的物理形態更穩定更有利于支撐。2019年6月29日,浦易生物完成了B輪融資,融資額達到數千萬元人民幣。
啟明醫療VenusA-Valve經皮介入人工心臟瓣膜系統
2014年,啟明醫療VenusA-Valve經皮介入人工心臟瓣膜系統入圍首批“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綠色通道)目錄,獲得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執行“十三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
2017年,啟明醫療Venus-A經皮介入人工心臟瓣膜系統通過CFDA認證,成為CFDA首個批準上市的介入人工心臟瓣膜產品,開啟了中國經導管瓣膜置換的新時代。在我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瓣膜退行性病變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主動脈瓣狹窄已逐漸成為這類人群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這些老年患者因為高齡、體質差、病情重或者合并多種疾病,無法接受開胸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這一微創手術技術的出現為這些老年患者帶來了希望。按照目前適應癥,中國符合TAVR適應癥的患者至少有500,000例,且絕大部分患者未入院接受治療。
除了主動脈瓣膜疾病外,二尖瓣及三尖瓣的病變也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其中,據估測中國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和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患者數量在1000萬以上,但得到外科手術治療的比率低于2%,這一領域的治療市場前景尤為廣闊。由于不同患者股動脈內徑的差異性,世界不同地區市場對于TAVR產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相比海外企業,啟明醫療VenusA-Valve針對中國患者鈣化嚴重和二葉瓣比例較高的特點所研制,重點提升了瓣膜徑向支撐力和定位系統并輔以裙邊設計,更適合中國人群使用,相對進口產品差異化優勢明顯。相比于國內競品,啟明醫療重點提升了徑向支撐力及可回收性能,并新增加預裝功能。心通的設計除了保留啟明傳統優點外,還使得導管外徑變得更小,降低血管并發癥;沛嘉醫療的產品則在傳統優點基礎上重點提升了導管的可通過性。
北京奧精Re-9骼金人工骨修復材料
為骨缺損尋找再生修復材料,提升植骨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臨床有效性,是科學家們重要的攻堅方向。目前臨床上治療骨骼缺損的常用植骨材料包括自體骨、同種異體骨和異種骨、生物陶瓷或高分子合成人工骨等。自體骨移植存在來源有限和造成供骨區多種并發癥的問題,但因其具有骨誘導又兼有骨遺傳功能,一直以來被作為骨缺損治療的“金標準”;異體骨尚不能完全克服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有潛在的病源傳播危險,同時存在醫學倫理學方面的障礙,人工合成骨雖然容易獲得,但效果相對較差且多數材料不降解。
依托清華大學專利技術和十余年自主研發積累,北京奧精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骨仿生礦化技術,即模仿人骨的形成過程,制備成分、結構和功能與人骨相似的仿生骨修復材料,使骨修復再生效果接近自體骨。并基于礦化膠原(mineralized collagen,MC)這種模擬天然骨基質的化學成分和微觀結構的仿生復合材料成功研發出納米晶礦化膠原基骨修復材料。這種復合仿生材料通過體外仿生礦化專利技術模擬天然骨組織的礦化過程,具有與人體天然骨基質一致的化學組成和微觀結構,從而能夠為骨細胞在成骨過程中發揮生理活性提供良好的微環境,有利于引導骨組織再生。
這項技術是國際上首次使用體外仿生礦化的方法制備出具有天然骨組織化學成份和微觀結構的仿生合成材料,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及美國化學學會網站先后對該技術給予了深入報道并積極評價。目前,基于該材料的Re-9已成功獲得CFDA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3項和美國FDA市場準入許可,涵蓋骨科、口腔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等諸多領域。產品迄今已在國內外成功應用近百萬例修復骨病患者,植骨治療效果接近自體骨。
此外,大博醫療的LCLP08微創普通型金屬鎖定接骨板系統、威高骨科GBZ1-7脊柱后路內固定系統也入選了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發布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目錄(2018)》,是未來骨科耗材進口替代的潛在生力軍。#我要上頭條# #醫療器械##70祖國##70年獻禮#
金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