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在的市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兒,一會兒這個行業爆雷、一會兒那個行業爆倉,不是遇到資本寒冬就是陷入發展滯留的境地,企業陷資金危機、裁員、倒閉等現象持續不斷,這一系列事件的接連發生簡直都快讓人忍不住問一句:你們是不是都被下蠱了啊?
還有就是,有的行業表面上明明處處熱鬧繁華,但你往深處一看就會發現,其內在已是滿目瘡痍,縱使該行業在市場上有千千萬萬家企業,但是真繁華的只有極少數,絕大部分企業都只是個空盒子。行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慘不忍睹”的情況,與以下兩點有關:一,行業難以實現盈利,長時間處于大規模虧損狀態;二,不受資本市場待見。
今天我們要說的在線教育行業卻是另一種情況。該行業在短時間內難實現盈利是真,備受資本青睞也是真。據了解,在2018年1到11月期間,就有200多家在線教育企業獲得融資。
浮華亂世,在線教育的“處市”之道
說起在線教育,其出現的時間也不短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在線教育一經出現便吸引了不少市場的關注。自2012年開始,我國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更是一路高歌猛進,市場規模更是一擴再擴。由太平洋電腦網相關數據顯示,在2012年的時候,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為700.6億元,到2017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已經高達1941.2億元。可見在線教育在市場中活得有多滋潤。
僅僅5年時間,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就由原來的700.6億漲至1941.2億元,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往上升中,由此可見,市場對在線教育的需求之大。
其實,在線教育之所以會有如此好的成績并不難理解。從古至今,人們對教育一直都抱有高度重視的態度,就算人們在窮困潦倒的情況下,教育仍是人們不愿放棄的輸出。往深一點說就是,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市場亂象時,相比較其他的付費產品,人們更愿意為教育掏銀子。
而相比受空間、時間等多種因素限制的傳統教育來說,將這些限制一一打破的在線教育要更受用戶市場的喜愛。在線教育實現了跨區域教學的目的,解決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化,讓教育資源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釋放。正是在這些刺激下,在線教育市場越來越大,入局者越來越多,正是一片熱鬧非凡。
當然,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之所以越來越大,越來越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在線”,還與各種“技術”有莫大的關系。如掌門1對1,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學習鏈中去,根據不同學生用戶的需求與能力,精準分配最合適的教師和優化教學路徑等,實現“千人千面”的教育服務;網易有道推出了一款將人工智能與口語練習相結合的有道口語;英語流利說憑借著語音交互技術進一步打開市場,快速搶灘等等。
不管是人工智能技術也好,還是早前興起的4G技術也罷,這些均給在線教育帶來更多發展的可能,讓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在線教育市場中來。由艾媒咨詢權威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中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增至2.96億人次,市場規模預計將高達4330億元。這些數據對于在線教育市場的玩家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動力。
然而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不少在線教育企業。那就是如今在線教育這一市場已經漸為紅海,而在這片紅海中,有不少在線教育企業仍舊處于虧損狀態。
市場虧損常態下,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巨頭“御敵”有方?
如今,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在不斷擴大,入局市場者越來越多,有由線下轉向線上發展的傳統教育企業,也有趁勢出現的“純線上”企業,在多方因素推動下,教育市場越發熱鬧。但在看似一片繁華的景象之下,卻有不少企業深陷虧損危機。
相關數據顯示,滬江2015年至2017年的營收入分別是1.85億元、3.4億元、5.55億元。而這三年的凈虧損金額分別為2.80億元、4.22億元和5.37億元。2018年1—8月的收益達到4.36億,凈虧損8.63億元……,市場上有不少在線教育企業均是處虧損狀態。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不少在線教育企業為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不惜燒錢用以搶占市場。不過,雖說在在線教育行業中有不少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有些企業則憑借著其自身的優勢和借助外部力量,在市場中混的風生水起,如新東方、好未來等在線教育企業。
先來說說“高齡老大哥”新東方
俗話說的好:姜還是老的辣。已經有25歲“高齡”的新東方,不說別的,當就其在市場上積累的“社會經驗”來看,就足以讓其有底氣了。
經過多年布局,如今新東方旗下有多個產品,線上線下均有布局,線下有開設多所學習中心和學校,線上產品有Koolearn,在K12、大學、學前教育方面都有涉及到。此外,新東方對“人工智能+教育”這一模式還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如與科大訊飛合資成立了“東方訊飛”,并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學習產品RealSkill;去年10月29日,新東方發起了新東方AI研究院N-Brain聯盟,還推出了青少外教直播Bling ABC“AI班主任”等。
在傳統教育培訓市場上,若要說名師資源哪家多,必然是要說到新東方。而對于教育市場來說,名師資源是最重要的,新東方正是憑此為其在線課程引來了不少用戶。由招股書顯示,新東方在線中的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分別為62名、957名,全職導師和兼職導師分別為53名和1525名。龐大的教師資源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給新東方帶來了許多成長的可能。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底,新東方學習中心總數由2017年同期的803家增加到1000家;據財報顯示,新東方旗下的優能中學、泡泡少兒營收入分別增長了51%、50%;據相關財報顯示,2016年,新東方在線65.3萬付費用戶,到2017年增至101.1萬,2018年,新東方在線付費用戶數量為194萬,增加了91.9%……
不過,近年來體型龐大的新東方在盈利方面卻不太盡如人意。根據新東方發布的2019年財年業季度報告顯示,2019年Q2,新東方凈虧損2634.1萬元,要知道,自新東方2006年上市以來,這還是其第二次出現季度虧損的情況。而虧損的原因無非就是獲客成本太高,付費轉化率低等原因。
再來說說與新東方一直在“互掐”的好未來
好未來成立的時間比新東方晚了10年。盡管如此,由雙方在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好未來與“前輩”新東方一樣,已經成為行業巨頭般的存在。
最近,在教育行業中,好未來是最受市場關注的企業之一,因為根據36氪2月19日消息可知,好未來已經完成了由高瓴資本投資的5億美元融資,這筆資金的注入能讓好未來在發展布局核心業務上,更加的得心應手,還能用來拓展新業務。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上,為好未來“輸血”,加大好未來作戰火力。
現在什么都要扯上人工智能,不可否認的是,該技術的確能為行業帶來不一樣的表現,將成果拉上好幾個臺階。為了推動教育行業的前進,與AI技術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為此教育行業中的各個企業都在摩拳擦掌,意圖以此來獲得更多市場話語權。而好未來早在2008年就開始對智能技術有所布局,并在2016年推出好未來智能練習系統,解決了用戶對“個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問題。
之后,好未來還在不斷加強其在技術方面的布局力度。如好未來在2017年7月,并購了一家專注于情緒識別的AI初創公司FaceThink;一個月后,好未來創建了AI Lab,不斷優化教育行業與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技術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
技術優勢為好未來帶來不少好處,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在盈利上。由好未來發布的2019財年Q3報告顯示,其在2019年Q3凈收入為5.860億美元,同比增長35.3%,而好未來本身凈利潤為1.238億美元,同比增長204.5%。
但是,就算現在好未來的發展有多么地快速、多么地好,其依舊存在一個難以忽視的“硬傷”,那就是,好未來處處以AI技術為主,但現在市場上采用“AI+教育”模式的企業何其多,現在好未來還可以在這上面占有優勢,但時間一長,那就不一定了,畢竟市場也是一個喜新厭舊的存在。好未來若是沒有好的突破與創新,或將丟失不少市場份額。
技術+輻射范圍+體驗,助力新東方、好未來們“取經”
原先,在傳統教育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無非就是教師資源要夠,教師知識面要廣等。但在如今這個時代,這種要求是遠遠不夠的。
如今在線教育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其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入局者也在不斷增多。這些在線教育企業在面對市場的時候,若是沒有點“手段”,那么其只能在瞎混了一段時間之后,被市場所淘汰。
不管是新東方也好,好未來也罷,從這些企業在市場的發展情況可知,如今在教育市場上,技術是至關重要的。企業要想抓住資本市場的目光,就要證明自身具備在市場繼續存活且有會活得更好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基本由技術來賦予。特別是在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大火的情況下,AI+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企業只有不斷提升對技術的布局,不斷對技術進行創新升級,才能進入行業前排。
對于在線教育企業來說,要想獲得更大的市場,就不應該只局限于一隅之地。正如同新東方、好未來等行業巨頭來說,線下教育、線上教育、K12、學前、大學、留學等均有涉及到,極大的擴張了企業服務范圍,為企業帶來更多用戶。若是允許的話,企業除服務“學生”這一人群之外,社會工作的“社會人”或已經退休的老人等都可以成為企業的潛在用戶。
現在是個快節奏的時代,在對知識的渴求下,人們對教育還保持著為數不多的耐心,但隨著時間一長,加上學習過程單調乏味,難免會讓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更甚者還會覺得根本不值得去付費。此時,若是企業能讓學生用戶在學習的時候更加的輕松、舒適,不止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還會為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讓企業更加受歡迎。
總而言之,雖說現在在教育市場上有新東方、好未來、51Talk、英語流利說、滬江等多個企業,但教育市場可開采空間仍舊很大。就拿新東方與好未來來說,二者在市場上可以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了,但二者在教育行業中的市場份額總和還不到百分之五。而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擴大盈利空間,更長遠的存活下去,可從技術、加強輻射范圍等方面來考慮。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
劉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