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蠡湖看起來窈窕修長,充滿了柔和和秀麗的感覺,無論是形狀還是名字,都衍生出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其中之一,便是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俗話說“紅顏充計男兒恥”,西施所經歷的故事放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的,還有兩個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描述。
其一為“情人眼里出西施”,無論是在《歡喜冤家》還是《紅樓夢》中也都有提及,西施的美貌一定程度上指代了“審美標準”,表述著情感顛覆了客觀的判斷。
其二則為“東施效顰”,也被人形容成一味模仿反而適得其反。
兩個詞在表達方面各有側重,不過人們也都能從類似的表述中感受到西施美麗的一面。
西施雖然無比美貌,可這也并沒有給她的人生帶來很多幸福的感覺,她紅顏薄命的命運,也和當時春秋爭霸的時代緊緊結合在一起。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他同樣也是越國的大夫。
越國是古代越族人所建立起來的國家,經過了越族民眾長期的努力勞動,越王允常帶著他的兒子勾踐也想早點實現終極目標:稱霸中原!
不過,從地理的角度來看,越國的北面有一個比它們強大得多的吳國,越國想要北上,就必須得消滅吳國,這也就造成了吳越爭霸的根源。
《吳越春秋》也有不少記載的內容,在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在夫椒一帶決戰,這場決戰導致的結果便是越王勾踐敗退,他們也僅僅只有五千殘兵敗將,拐回頭去守會稽山,可是,他們又被吳軍給牢牢圍住了。
勾踐也知道現在的頹勢已經無法再挽回了,于是就派出了文種向吳國求和。
吳王將勾踐夫婦和大夫范蠡全部軟禁在一個石洞當中,在整整三年之后才將他們給放回越國。
勾踐回到國內后,決心一定要報仇,不過面對吳國的強硬,一時間也找不到出路。
這個問題同樣也被范蠡不斷思考當中,他也很快給了勾踐一條建議:現在越國可以抓緊時間使勁發展經濟,力求實現強盛,同時也要去想盡辦法去削弱吳國的力量,實在不行,可以采取“美人計”。
越王也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吳王剛剛打了大勝仗,現在一定正暗自高興當中,在這種情況下給他送一位美女,也能使得吳王更加沉溺在酒色之中,起到削弱吳國的目的。
這段時間,越王勾踐也在臥薪嘗膽當中,他勵精圖治,想盡一切辦法增強本國的力量,這件“挑選美女”的差事,就被勾踐交給范蠡去做了。
范蠡經過多番物色,最終選定了西施。
西施被選中作為了歷史上最早記載的“色情間諜”,那么此事能不能成,也就看西施的美貌是否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了。
多愁善感的西施,也就這么成為了“人肉炮彈”,由此也注定了她紅顏薄命的人生悲劇。
西施本身就是越國人,她是一個浣紗姑娘,容貌標致還非常機靈聰明,范蠡也就開始著重培養她,讓她很快成為了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神奇女子,也將國家興亡的使命交付于她。
還好,西施沒有辜負范蠡的期望,她本身就很深明大義,知道現在已經到了越國不保的地步了,也同意出使吳國。
將這些特征結合看來,西施不僅生的秀麗,在各個方面都超然于尋常女子,還能將個人命運同國家前途綁定在一起,實在是世間少有,范蠡本身也是有著七情六欲的,自然也對西施產生了不一樣的好感。
親手將西施送到吳國的人,自然也就是范蠡了。
范蠡對西施產生了愛慕之心,西施也同樣如此,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相處,她感受到了來自于范蠡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終究動了情。
可吳國是必須要去的,就算事情辦不成,也得給勾踐一個交代。
根據《漢唐地理書鈔》輯《吳地記》的記載: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
也就是說,范蠡對送走西施這件事還是非常不舍的,他們一路上磨磨蹭蹭,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結果還生下了一個孩子。
等到到達吳國的時候,他倆的孩子已經能夠開口說話了,至今吳越間還有一處“愛子亭”,用來紀念范蠡和西施的愛情結晶。
不過,相關傳說中的表述,對于這個孩子的下落卻沒有詳細的說法,只是有人說這個孩子后來送給其他人撫養,從此就再也沒有找回。
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也并不意外,西施是要去面見吳王的,帶著個孩子自然不方便,范蠡的心頭就算有再多糾結,可他也找不出第二個西施了。
后世也分析,范蠡和西施這兩個人能夠結合在一起,除了“郎才女貌”這種古代愛情所具有的典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是在于他們都有著“愛國”的重要共同思想基礎。
這種愛情又是和時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們的愛情就顯得更加純粹,少了些濃厚的脂粉氣息。
注定被拆散的愛情,也就顯得十分悲壯了。
果然,吳王夫差在得到了西施之后,也一眼就愛上了西施,從此開始了沒羞沒臊的生活。
為了能夠博得美人一笑,吳王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建造出了姑蘇臺和館娃宮。
特別是姑蘇臺,是整個古代最為豪華的建筑之一,因為建造它的工程十分浩大,所用的材料很多,也使得靈巖山下的河道內堆滿了木材,致使交通都被堵塞了。
建造好這兩處富麗堂皇的建筑后,吳王也天天帶著西施在里面飲酒作樂,根本不理政事,吳國在人力和財力都有著嚴重消耗的情況下國力也漸漸衰弱了起來,可夫差對此還是不管不顧。
另一邊,臥薪嘗膽的勾踐也在多年的積累中讓越國漸漸發展壯大了起來,等待著一舉攻破吳國的機會。
正好,公元前473年發了一場大水,越國就趁著這個機會一舉滅掉了吳國。
勾踐終于能夠揚眉吐氣了,他也開始論功行賞。
在這么多年的時間里,立下了頭功的人自然就是范蠡了,好好獎賞一下范蠡也是應該的事情。
不過,范蠡也在勾踐身邊這么多年了,他對于勾踐的為人也很清楚。
在他給文種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現在飛鳥打光了,再好的弓箭也該要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狗燒了來吃,越王這個人,可以和他共患難,但是不能共同安樂。
字里行間,都是為了讓文種能夠盡早離開越王。
范蠡不愧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提前做好了準備,出走后便踏上了周游列國的道路。
他先是去了齊國,在那里化名為鴟夷子皮,靠著頭腦和勤勞,很快積累起了家產萬貫。
齊國的國君也很快聽說了他,認為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便任命他為齊國的相國。
范蠡這個人也非常豁達,在齊國的日子里,他將自己的全部錢財都分給了當地的民眾,轉頭奔向了自己的下一站,絲毫不留戀于官職。
后來,范蠡又去了陶地,改名為陶朱公,再度依靠著經商致富,又迅速積累起了大量的錢財,最終死在了陶地。
也可以看出,在范蠡的后半段生活中,始終沒有見到西施的蹤跡。
關于西施的下落,在記載中則產生了不同的說法。
按照第一種說法,西施很快就走上了紅顏薄命的道路:西施在吳國滅亡之后回到了越國,在越國被殺。
按理說當時勾踐正在論功行賞,可勾踐不僅僅不給她立功,反而說她明明作為一個弱女子,卻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讓吳王五迷三道,最終使得一個強盛的國家滅亡,若是將她留在了越國,那么對于越國顯然也是不利的。
曾臥薪嘗膽多年的越王絕對不允許這件事發生在自己的頭上,于是也將她給沉死了。
最早的記載是《墨子》當中,按照這里面的說法,吳國滅亡之后,西施是被沉死在水中的。
這種說法其實可信度很高,因為墨子出生于公元前468年,距離西施死亡的年頭只差了七八年,那些對西施之死還著了解的人也有不少尚在人世,因此墨子想要得知一個真相,難度也不算特別大。
可惜,墨子在這方面的記載中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記敘,這也導致了后來人們在記載中有了發揮的空間。
不過,他的這種說法是后世不愿意接受的,每個人都希望能給一段浪漫故事安插一個甜蜜的結局,畢竟,這個女子當年可是肩負起了重振越國的重任,轉過頭再死在越王的手上,聽起來也有點不可思議。
于是,人們按照自己善良的欲望,選擇了富于想象力的戲劇形式,從而產生了西施的另一個結局:隨著范蠡而去。
在范蠡決定逃跑的時候,西施和范蠡就雇了一只小船,來到了五里湖并藏匿在湖中的位置,并且隱居在民間,隨后的日子里,范蠡一直將西施保護的很好,讓別人以為她已經消失了,不然“紅顏禍水”的名聲落在她頭上,她也承擔不起。
如今,“蠡園”和“施園”猶如范蠡和西施一對情人在向世人傾訴他們深情相愛的故事,也符合人們期望的第二種結局。
金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