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德·史蒂文森曾總結了一套創業家理論,總結起來就是,“若想成功創業,不能靠小心翼翼的戰略,而是要靠對外部機會的迅速反應”。誠然,這句話,不光可以運用到大學生創業上,也可以運用到當下“金三銀四的大學生招聘中。但由于今年疫情影響
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德·史蒂文森曾總結了一套創業家理論,總結起來就是,“若想成功創業,不能靠小心翼翼的戰略,而是要靠對外部機會的迅速反應”。
誠然,這句話,不光可以運用到大學生創業上,也可以運用到當下“金三銀四的大學生招聘中。但由于今年疫情影響的波及,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已是板上定釘的事實,而如何在不確定的招聘環境下,做好自己的定位應聘計劃呢?
我先從宏觀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在疫情當下我國的就業情況以及就業人群面臨的復工壓力中的各種困惑。
根據《智聯招聘春季求職競爭周報》調查顯示,35.3%的企業在復工后第二周工資無法按時發放。28%的企業開始裁員,16.8%的offer取消。
從這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今年由于受疫情影響,無論是從招聘、復工、求職就業等各個環節上,都足以看得出:企業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再加之,由于國際形勢的影響以及國內經濟壓力的緊迫性。
即使不發生疫情,可能面臨的國內就業人數與能夠提供的崗位也是達不到一種供求關系協調發展的趨勢方向。而今疫情的突發性爆發,這也引爆了國內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引爆了企業的生存發展,但最根本的問題最終會反映在就業上。
而當下大家心中對工作的期望值是:
但是,危機當下,職場人真的沒有一條康莊大道,讓自己選擇嗎?
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曾在《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一書中提出的觀點:“我們要把蕭條和危機當做再發展的飛躍臺”,而高領資本的創始人張磊也曾在多次媒體演講中講到:我們的投資理念是“在不確定的時代擁抱確定的機會”。
而對于求職的人,我們也不要太過于著急,越是在這種不確定、不穩定的求職季,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多多歷練自己、多多找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多多找找自己以后在工作中能夠異于他人的個人能力和職業技能。
所以,危機中有人看到了機會,有人看到了失望,而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上天賜予了我們這樣一次很好的機會,讓我們靜下心來反思自己?讓我們從頭梳理一下自己對人生的重新定位?對工作的重新定位,何樂而不為呢?
今日頭條上一位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在這個“不平凡的求職季”,他給出很多職場人或者求職人員的三點建議是:
其實,對于當前這個“不平凡的求職季”我想:很多人的想法并不是說在工作上能夠賺多少錢,而是先保留住自己原有的工作先活下來,因為我們透過劉邦一手打造漢室江山,前半生劉邦屢遭受他人為難之際,他心中總是存在著一個念想,那就是:活下來比臉面更重要。
的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無論工作的好與壞,最少有工資可以支撐家庭消費支出,如果失去了這一份工作,你不光是失去了一個平臺,不光是失去了一個機會,有時候你連做人的最后一點尊嚴和面子都會失去。
故而,我最誠懇的建議是:有工作的,現在不要強調:工作的好與壞,有工作就不錯了;疫情過后,根據行業格局的調整,我們再做打算。
沒有工作的或是處在求職的,我們就要多從自己的角度重新思考或者衡量一下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最拿手的職場技能是什么,工作能力是什么以及怎么尋找自己滿意的公司等方面重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職業選擇了。
誠而,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給求職季的求職人給一點建議:
重新定位人生職場發展,找到真正驅動人生的內驅力
前幾年,我在證券公司工作的時候,曾經對公司內部的員工做過“工作到底對人生的終極目標”的調查。
調查最終的顯示是:44.6%的人認為工作就是簡單地為了掙錢,自己對工作沒有抱太大的幻想,只能通過這樣的一個工作平臺和工作機會賺取能夠維持家庭消費支出的經濟來源而已;而有50%的人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社會價值;而剩余的人覺得: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因為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是走在工作的路上,就是還在工作的路上。
通過這次報告研讀以后,我就發現了一個很敏感的問題:
到底工作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而工作?
為什么很多人工作總是無精打采或者把工作當作“踢皮球”一樣,工作任務重了你推給我,我推給你,相互推諉;工作上有表彰活動時,總是爭先恐后地搶名額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在我腦中形成了一個最終的目標:很多人對工作的基層邏輯就是為了掙錢,當然這沒有錯,因為生存的根本就是要有經濟來支撐;再者,很多人對工作沒有清醒的認識,對工作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然后,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在職場上又找不到自己的感興趣。在工作崗位上待著待著,也就失去了對工作的興趣,只能是荒廢人生、頹廢時間而已。
而什么樣的工作模式,可以讓我們找到平衡自己時間和自己工作的興趣點在哪里呢?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工作有興趣,他必將越干越起勁;而要持久性的工作并且在自己的興趣上持久性的工作,那并非易事。
曾經有學員問舒祺老師這樣的問題:我為什么就無法做到像你這樣持續行動,幾乎沒有懈怠的時候?
舒祺老師給出的職場方案是:持續行動不是一個簡單動作的重復,持續的行動力是一個系統,包括人生意義、目標設定、以及日拱一卒,接下來幾篇文章我就把這個聯動的目標行動系統展示給大家,也希望能影響更多的職場人,用這樣的系統來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
根據我的理解,我將舒祺老師給學員給出的職場方案細化一下,主要是要求求職季的人要這樣做:
而要對一個工作著迷,我們就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點”,因為這是興趣,唯有興趣可以把我們的生活點綴的如此豐富多彩,只有我們在自己的興趣“點”上工作,才會挖掘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潛力和爆發力。
而如何發現自己的工作興趣點和個人特長呢?
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沉浸+精進+外部回報。
什么意思呢?
經過我多年的職業經驗,我把這條公式中的各個方面融化成了以下9點具體的測試題目:
請各位求職者最好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把答案記錄在本子上,整個過程至少持續一周。
記錄完成以后,你就有了一些選項,它們可以成為你潛在的興趣。看看這些興趣有沒有共同點,這樣的共同點對應著哪些職業。
生命意義的確認,為我們提供了目標方向的動力。專注一個領域、聚焦一件事情,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達成目標,而從我們對一件事情所用的時間、所下的功夫、所感興趣的點,我們就可以切實地找到自己的才能武藝的施展之處。
高效把握時間節奏,找準職業方向感
讀完股神——巴菲特的《滾雪球》著作之后,給我的直覺是——普通人和卓越的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專注。巴菲特也曾說:“人生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專注。”
2004年,已經74歲的巴菲特從經紀人手中接過一本厚厚的書,里面的內容是韓國股票的詳細列表。巴菲特一直在研究全球經濟,希望能夠尋找到被忽略、被低估的國家和市場,在其中尋找值得投資的好公司,這次他鎖定了韓國。
確定目標之后,巴菲特開始一宿一宿地翻閱那本大部頭,一頁一頁地鉆研,每一頁的每個數字他都不會放過。因為韓國的企業會計規則和美國的不同,為了不輕易被這些數字迷惑,巴菲特又開始研究韓國的會計規則。
的確,生活中,不是說比我們起得早的人更有優秀,而是害怕比我們更優秀的人比起得還早。
在職場上,找到自己興趣點,只是我們找到工作感的第一要素;而第二要素就是靜下心來,專注起來,專注可以讓一個人更加的優秀,專注也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加的突出。
縱觀中西各個領域的人士,我們會驚嘆地發現他們專注的程度以至于對某一樣東西癡迷。正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一樣。正是因為對那個蘋果的癡迷,才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等等此例子枚不勝舉,奔且根據我對某一項職場工作率數據的調查報告的研究,最終發現:一個人想要達到高度的自律、想要達到高度的專注力,一般有以下四點要求需要遵循。
足以,我們一個人要想達到高度的專注,就必須要有知行合一的行動。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如果你不知道阻礙改變的力量,不知道這種力量背后的重要假設,看起來,你是活在常識里,實際上呢?你是活在自己的假設里。
那么,如何假設自己是真正的高度專注還是偽專注呢?
什么是“心理免疫 X 光片”理論?
這是哈佛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發明的。
凱根曾認為,就像人有一套免疫系統來排斥不屬于身體的微生物一樣,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采取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說白了,這個“X光片”就是把你內心中真正害怕的東西給照出來:
通過這樣四個步驟,我們就更能理解改變為什么很難發生,因為改變的愿望和不改變的動力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
想要找到自己的工作感、想要高度的專注,而我們就必須先找到職場中影響我們專注的因素在哪里?
只有對我們工作中造成不能高度專的背后原因主意擊破那么我們的工作才能做得知行合一,才能做得高效率。
電影《教父》里的一句話,我很喜歡,現在分享給大家: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情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國內曾經有一名職場領域較為優秀的作家曾為自己做規劃的一個策略——行動協同。
他說:好的策略往往具有“專一化”的特征,也就是各種行動之間產生“協同”。
他拿自己做舉例,他的3大策略是:商業分析自媒體、寫書、做互聯網營銷項目。
而放在當下的求職季,我個人覺得行動協同也是可以考慮到我們找工作時,應結合我們自身的優缺點、擅長點、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的高低綜合性的考慮因素來衡量,我們到底該找什么樣的工作,到底該怎么樣來施展自己的才華?
而如何構建起自己三方協同的個人優勢呢?
職場領域的舒祺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如何構建這樣一個知行合一的協同系統呢?
她給給大家三個口訣:選出來、串起來、動起來。
具體就是:
《系統思考》一書的作者丹尼斯·舍伍德曾說:系統思考幫助我們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縱觀全局,看清事物背后的結構和邏輯,才能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
的確,在疫情當下的求職季,我們看到了求職者面臨的壓力、更大的淘汰率和更大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而如何讓自己脫穎而出,我們就必須要結合自己的個人興趣,結合自己對某一項工作的著迷點等一系列的方法對自己進行綜合性、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求職季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工作以后才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才能讓自己的職場更加有目標驅動性,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目標在一步一步的實現。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各位求職者在這個不平凡的求職季,我們不光要看到疫情帶給我們的危機感,我們更要看到危機感背后的機會。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提前準備及早準備,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招聘季找到一份自己滿心歡喜的工作。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