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凝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節的天空似乎無限陰郁,人們內心也是無比惆悵。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需要給祖先掃墓,祭奠英烈,莊重肅穆。
但是清明的意義絕不止于此,對于孩子來說,除了進行緬懷感恩教育之外,還要多了解清明的背景知識、習俗和飲食,從宏觀上了解清明是什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做稀里糊涂的傳承者。
清明是一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古人用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時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也就是“斗建”。《淮南子 ·天文 》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作為節氣的意義就是指導農業生產,素來有這樣的農業諺語:“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種棉花, 秋后大把抓 。”“清明種棉多結桃。”現在北方依然遵循這樣的時令安排農事,也確實沒有讓大家失望。
清明從節氣變為節日,是后來的事情,和古代的上巳節、寒食節有關系。
上巳節是“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冬去春來,萬物復蘇,人們用春水祛除晦氣,迎接欣欣向榮的春天,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寒食節是古代傳統節日,分為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在這3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介子推的故事,其實這也并不準確。
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餓暈的時候,介子推割了大腿肉讓他飽腹。晉文公發達以后,想報答介子推。結果介子推背著老母親躲到深山不肯出來,晉文公放火燒山,想把他們逼出來。但是介子推始終沒有出來,不幸被燒焦。晉文公非常痛心,后悔,下令寒食這幾天不準用火。
不過禁火的源頭從周朝就已經開始,《周禮》中進行了明確記載,春天天氣干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春雷也容易引火,所以每年都要禁火一次,然后重新鉆燧取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
因為人們發明人工取火的方法以后,不會動不動生新火,而是長年不滅,這樣火更像是有生命之物。但是又因為安全起見,每年禁火、取火,這樣兩全其美。
上巳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時間往往挨在一起。寒食和清明也經常連在一起,寒食禁火3天,清明換上新火。到了唐代,這三個節日界限就不是很清楚了,到了宋代,就把三個合在一起。一些風俗活動進行重合,就形成了清明節。
2006年5月,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被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中,掃墓祭祖是首當其沖的問題,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讓人放松身心的習俗,需要帶孩子了解一下。
掃墓:到了這個季節,墳墓上的雜草開始生長,后人需要幫忙拔除,還要添上新土。一方面代表后繼有人,一方面也是把墳墓當作房屋一樣進行修繕。不過,現在一般是墓碑,或者在田地里找不到具體位置,儀式簡潔了很多,送鮮花者居多。
放風箏:“又是人間四月天,清明時節放紙鳶”,這個時間以后,風和日麗的天氣增多,人們開始放飛風箏。放風箏時,人們仰望藍天,看著躍動的紙鳶飛到高處,心情格外舒暢。當風箏飛得很高時,剪斷或松開風箏線,代表著疾病和災禍隨之散去。
蕩秋千:春秋時期就有了蕩秋千的習俗,最早稱作“千秋”。漢武帝的時候,蕩秋千還有祝天子擁有“千秋之壽”的含義。后來成為一項大眾娛樂項目,每到清明時節,就在兩棵大樹間,拴上麻繩,中間放一塊木板,讓孩子們坐上去,高高飛起,玩得非常盡興。
踏青:這個季節,正是草木復蘇,花開茂盛的時間,人們蟄伏了一個冬天,會趁這個時間外出踏青散心。公園里、大街上各種花競相開放,確實分外熱鬧。像櫻花、紫葉李、紫荊等等,老遠聞著香味,讓人格外心曠神怡。
插柳:柳樹早已抽枝發芽,傳說柳條有驅邪的功能,所以在古代就有編柳條、插柳條的習俗。記得小時候,總是折一些柳條編成草帽戴在頭上,還會用柳條做哨子,想來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我們一般把清明節過成寒食節,因為寒食節不能動火,都在寒食節前一天,煮好雞蛋,等到寒食節的時候吃。
除了雞蛋之外,清明時節還有一些吃的食物,比如青團,也叫“清明果”,是用來祭祖的貢品,現在流入尋常百姓家,而且越來越流行了。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提到:“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就是說的青團,在過去,江南的人們家家戶戶都做青團。
不同的地方用的草汁不同,有文獻說,浙江南部的青田和溫州,用鼠曲草;浙江的寧波、上海、黃山等地用艾草;蘇州人多用漿麥草汁。
草汁和糯米粉混合,里面包上豆沙、芝麻等餡料,捏成小團,蒸熟,碧綠晶瑩,好看又好吃。現在改良的青團都會包蛋黃、肉松等,口味更加獨特。
我們北方這里很少包青團,但是會吃一些野菜,像蒲公英、苦菜等,直接清洗干凈,蘸醬包在卷餅里或者煎餅里,也是相當清爽可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當作節日的節氣,而且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顯得格外珍貴。讓孩子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習俗、飲食,知道為什么要過清明節,清明節要做什么,從源頭上提高認識,傳承傳統文化才變得更加有意義。
我是@凝媽悟語,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于培養陽光積極的孩子,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金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