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張小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劍瑾 周勇/攝
慶元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提供
深入百山祖國家公園,猶如走進一幅幅中國山水畫實景地,每個人都被這美不勝收的自然美景所征服。這里群峰聳翠,重巒疊嶂,江浙第一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位于鳳陽山片區(qū),第二高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坐落百山祖片區(qū)。
這里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多達1390座,1600米以上山峰50座。百山祖國家公園在垂直空間上跨越了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和中溫帶等四個氣候類型,形成“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豐沛、雨熱同步”的特征,保存了大面積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頂極群落。
資料顯示,百山祖國家公園植物資源富集,現(xiàn)已記錄野生維管束植物2102種,其中種子植物1829種,蕨類植物273種。有百山祖冷杉、南方紅豆杉、紅豆杉、鐘萼木、銀杏和莼菜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1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珍稀瀕危植物90種,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地理區(qū)中70%的維管束植物種類都可以在這里發(fā)現(xiàn)。
從百山祖鎮(zhèn)出發(fā),驅(qū)車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管理站,然后徒步上山,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伴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曲折而上,在距離山頂幾十米處,就可以見到隱藏于密林深處的百山祖冷杉。它其貌不揚,很難發(fā)現(xiàn)它與周圍的普通松樹有什么不同。百山祖冷杉目前僅存3株母樹,生長于百山祖主峰西南側(cè)1700米以上的亮葉水青岡林中,它是百山祖國家公園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987年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SSC)列為世界最瀕危的十二種植物之一。
慶元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的相關(guān)負責人告訴錢報記者,這個和白堊紀恐龍同一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是中國東南大陸唯一的冷杉屬植物,屬松科常綠喬木,最高株達17米,胸徑80厘米;冷杉雌性同株,5月開花,11月球果成熟,是我國特有古老殘遺植物,對研究植物區(qū)系和氣候變遷有重要意義。
據(jù)介紹,1963年慶元縣林業(yè)工作者吳鳴翔等人在密林中發(fā)現(xiàn)了與一般冷杉不太相同的冷杉種,1976年被認定為新種,并正式命名為百山祖冷杉。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植物,繁育能力極差,經(jīng)多年觀測記錄,平均5—6年才開花結(jié)果一次,種子自然萌發(fā)率極低,僅于1992年和2012年兩次人工繁育成功原生樹幼苗。百山祖冷杉如此瀕危不僅僅因為種群個體太少,更重要的是其聚集養(yǎng)分以開花結(jié)實的間隔期長,且個體間形成生態(tài)差異,自然有性繁殖十分困難,常規(guī)人工無性繁殖成功率極低。
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建立以來,林業(yè)工作者對百山祖冷杉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原生群落逐漸恢復,2018年在母樹周圍自然萌發(fā)了一批幼苗,初步標記統(tǒng)計共130多株,是近年來通過自然萌發(fā)出苗成活率最高的一次。由于百山祖冷杉生長極緩慢,這些幼苗距成熟還有較長的時間和諸多不確定因素,百山祖冷杉仍將長期處于極危狀態(tài)。
景區(qū)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這次成功培育百山祖冷杉野生幼苗,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百山祖冷杉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同時也為擴大百山祖冷杉天然種群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逐步擺脫百山祖冷杉極度瀕危狀況奠定基礎(chǔ)。接下來,管理處將加強對這些幼苗的監(jiān)測和保護,采取人工培土等措施人工促進百山祖冷杉天然更新。
周邊游推薦:石龍山、巾子峰、龍巖村等
石龍山主峰海拔只有597米,位于慶元縣城一角,登上步道大多是平整的石梯,海拔不高且沒有驚險曲折的山路,是老人小孩登山鍛煉的最佳選擇。石龍山半山腰那一片蒼翠的竹林,散發(fā)著竹葉香氣,陽光透過枝葉將石梯斑駁,仿佛令人感覺跌進了仙俠世界中,幻想自己成為一代俠客,仗劍走天涯。
石龍山內(nèi),坐落著石龍山烈士陵園,記錄著為這座城市革命奉獻的前輩,這里是麗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慶元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片灑滿了熱血的紅色土地,足以讓人們肅然起敬。從山腳到山頂,春意一路蔓延,讓小城慶元的春天有了更多的層次和韻味。
毛長森 攝
巾子峰,慶元綠谷之地,森林覆蓋率高達98%,負氧離子含量8000多個/cm3,坐擁萬畝次生森林。麗水十大峽谷之一的“千崗峽”,古“濛洲八景”中的“巾子祥云”“百丈龍湫”“槎水春瀾”均分布在公園境內(nèi),千崗峽更是勝景疊出,美不勝收。還有森林浴道、神龜祈福、透云谷、龍須瀑、淑女瀑等景點,公園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優(yōu)良的森林浴場。
信步巾子峰,登高望遠,細細感受慶元春日的生機活力,迎著朝陽,順著暖風,越過山脊,耳邊環(huán)繞著鳥鳴,四周皆是綿延的綠意。
沈世崗 攝
龍巖村是一座記載著慶元香菇淵源歷史的文化古村,是香菇種植鼻祖“吳三公”的故鄉(xiāng),村莊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村民世代以栽培香菇為生。龍巖村作為吳三公的故鄉(xiāng),至今保存著很多與吳三公有關(guān)的事象與遺跡,包括吳三公祠、吳三公故居、吳三公墓等。龍巖村的各處都體現(xiàn)著香菇文化。龍巖村現(xiàn)存的《吳氏宗譜》也記載了吳三公的事跡。每逢農(nóng)歷三月十七(吳三公的生日)、農(nóng)歷八月十三(吳三公的卒日),龍巖村民都會在吳三公的神位前,點燭上香,供筵祭祀,形成龍巖村特有的香菇文化。
勤勞樸實的慶元山民生活在此,炊煙裊裊,飄出飯菜香氣,仿佛行走在自己的老家。
距龍巖村不遠處便是百山祖景區(qū)眾多著名景點之一的“三井溪”,三井溪有三井,當?shù)厝朔Q龍井,三井即上龍井、中龍井、下龍井。
有一說法是龍井即冰臼,是第四紀冰川遺跡,距今已有200至300萬年。三井溪的風景在水,溪邊有一游步道,與水色清凌的河道并行。水的清例,水的韻律,只有來到此處的人才會得知究竟有多震撼人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wǎng)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quán)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quán)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何陽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