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溫馨提示:本文字數7k+作者|薇安編輯|朱迪目錄一、返鄉創業的背景二、返鄉創業有哪些方式?近兩年,隨著李子柒、張同學等“新農人”的出圈,讓不少人開始向往田園鄉村的生活。數據顯示,2022年,將有1076萬畢業生進入社會,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城
溫馨提示:本文字數7k+
作者 | 薇安
編輯 | 朱迪
目錄
一、返鄉創業的背景
二、返鄉創業有哪些方式?
近兩年,隨著李子柒、張同學等“新農人”的出圈,讓不少人開始向往田園鄉村的生活。數據顯示,2022年,將有1076萬畢業生進入社會,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城市的“內卷”,疫情的反復,讓不少年輕人開始探索“返鄉創業”之路。
很多人不僅在家鄉找到了自己的事業,還帶著家鄉走向了小康之路。那么,對于想要創業的普通人來說,返鄉創業是否是好的選擇?返鄉創業有哪些途徑?今天我們為大家整理了當下“返鄉創業”的幾種形式,或許能從中找到適合你的。
01 返鄉創業的背景
“鄉村振興”的政策扶持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明確提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
在此背景之下,數字經濟向農業、農村滲透,加速與傳統產業融合,廣泛應用到了農、林、牧、副、漁等各個領域。
電商平臺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加快,“互聯網+三農”將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大方向。
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5年的353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05萬億元,總體規模擴大了近6倍。電商服務網點在全國大量建立,覆蓋率達78.9%。
近年來,以拼多多、阿里巴巴、京東等為代表的企業,不斷賦能鄉村基礎建設和數字轉型,將產地和消費者直連,有效打通了農產品上行通道。發揮其供應鏈的優勢,為農村地區提供銷售、物流等方面的服務,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產銷流通體系。
如拼多多推行“農地云拼”和“家鄉好物直播”計劃,扶持95后的“新新農人”,鼓勵更多具備高學歷、懂經營、會管理的青年人才返鄉創業;推進“多多課堂”電商培訓課程下鄉,幫助各地區農民上手產銷全產業運營管理,推動鄉村數字經濟產業可持續化發展。
短視頻為新農人提供了“新農具”
短視頻作為農村互聯網應用的重要環節,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提供了“新農具”。
抖音自2020年8月開始,推出“新農人計劃”,從流量扶持、運營培訓、變現指導等方面,全方位扶持“三農”內容創作。
據抖音公開數據顯示,平臺“三農”創作者中54%為返鄉創業青年,其中,31~40歲占比最多,達54%;其次是24~30歲,主要以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婦女四類人群為主。截至2021年12月,抖音上粉絲量過萬的“三農”創作者已超4萬。
據了解,在抖音、快手開店,如果是三農領域,平臺首先會給到一些流量。直播帶貨的傭金方面,一般商品平臺會扣GMV的5個點左右,農副產品則只收1個點。
02 返鄉創業有哪些方式?
想要回到農村創業,最大的前提,就是尋找當地有哪些可利用的資源,再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會比較容易成功。
根據我國鄉村的特色,鄉村的資源大致可以分為自然風光和自然資源兩大類。
如果坐享獨特的自然風光,那么圍繞“鄉村旅游”可以探索多種創業方式;如果你所在的鄉村有獨特的自然資源(涵蓋農、林、牧、副、漁等;備注:副業,指農業生產部門在從事各業以外的其它生產事業,如農副產品加工及其它經營項目),那么創業者就擁有了天然的優勢,可以圍繞自然資源進行創業。
接下來,我們就從一些案例著手,為大家解鎖“返鄉創業”的多種打開方式。
一、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游居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艾媒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生態旅游游客量為20.93億人次,同比增長超12%,超過國內旅游人數的一半。
對于擁有天然美景和獨特旅游資源的鄉村來說,從“鄉村旅游”著手,可衍生出多種創業方式,如從用戶“休閑度假”的角度出發,可以依托當地優勢經營民宿、露營地等;也可以關注用戶的“觀光體驗”,開發當地的特色旅游項目;還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做個旅游、鄉村博主,傳播鄉村美好生活。
1. 休閑度假——經營民宿、露營地
如果當地有優美的鄉野風景,可以興建?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等服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色民宿和露營地。
浙江德清莫干山被稱為民宿的“黃埔軍校”,近兩年,迎來了民宿返鄉創業潮。莫干山地處長三角的中心,自帶歷史與文化基因,環境清幽,成為眾多消費力強的游客首選地,附近的很多村子都因為民宿行業而發展了起來。
位于莫干山北麓的仙潭村,是莫干山民宿核心集聚區之一。之前,村民一直靠毛筍粗加工、牲畜養殖等傳統農業營生,村里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
沈蔣榮在這里開了家高端精品民宿。他開過理發店,后來經營著一家餐館。2013年起,不斷有人詢問他農村的老宅是否要出租。
沈蔣榮對整個莫干山進行了考察,發現很多的外來投資者租老百姓的房子改造之后開辦民宿,而當時本地人只是跟隨模仿做低端的農家樂。
他發現,外來投資者花了租金,投入很多錢改造,也可以盈利。而本地人不需要租金,使用期也是永久的,隨便怎么算,即使生意比他們少一半,也不會虧本。
于是,他就地取材,改造民宿。開業后,常常一房難求。兩年時間里,沈蔣榮相繼租下了4棟村民的老房改造成民宿,在仙潭村開張。
2018年2月,仙潭村的返鄉創業基地正式掛牌,成為全國首個村級返鄉創業協會,幫助回鄉創業的青年,抱團發展。
成功案例加上互助共享,仙潭村打開了返鄉的潮流,幾年時間,村里開起了158家民宿,民宿又帶動了系列產業發展,餐廳、農場、咖啡館、奶茶等相繼開了出來。
沈蔣榮表示,老百姓的房子自己做民宿是一種方式,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經營能力不足,就將屋子租出去,返聘到民宿中做服務。“整個村現在是572戶,通過民宿產業提高收入的,覆蓋了約80%。”目前當地在規劃成立“強村公司”,計劃通過村里的運營,讓所有老百姓都能通過旅游這個行業進行創收。
除了民宿之外,當下非常火爆的露營地經營,也讓一些年輕人看到了商機。
浙江余杭的小古城村,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該村所在鎮已被列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境內綠水青山、茶園、田園環繞,附近還有2萬平米的安全水域,小野CAMAP苕溪露營就開在這里,經營者從旅游業轉型,原本的客戶資源也順利遷移了過來,3個月即回本,目前經營毛利達50%。
在之前文章中,我們也分享了依托于海灘資源經營露營地的創業者的故事。(點擊鏈接查看:半年回本,月入三十多萬,四線小城露營地的經營秘訣是什么?)
2. 觀光體驗——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如果當地有特色農業、風景、文化、建筑等,可以從體驗鄉村?活和農業?產過程入手,呈現多樣化的旅游活動。如一些獨具特色的觀光農園、牧場、漁村等生態游,溯溪、漂流、溫泉等體驗游,還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做民俗體驗館、康養基地等。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東南部的湖坑鎮,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永定)土樓所在的重點鄉鎮,境內有350座形態各異的單體土樓和洪坑土樓群、南溪土樓群,被譽為“土樓之鄉”。
早先村民大多以種田為生,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近年來,隨著土樓旅游熱的興起,年輕人有一半以上回歸土樓從事鄉村旅游,直接帶動了鎮上兩千多名百姓發家致富。
3. 傳播美好生活——經營短視頻賬號
很多短視頻創作者,如李子柒、張同學、野食小哥、華農兄弟、徐大sao、田姥姥、張若宇等,都選擇把鏡頭對準鄉村生活,或展現鄉村美景、傳統美食,或記錄親人鄰里間的趣事,重塑鄉村印象的同時,也喚醒了很多人的鄉村記憶,吸引了一眾粉絲。
抖音新農人Top20的榜單顯示,鄉村博主們主要圍繞鄉村生活、美食、特色農產品、水產品等主題進行創作。其中出鏡率最高的為“美食”與“鄉村生活”,這二者往往又結合呈現。
如果你有獨特的審美,有短視頻運營、剪輯等專業知識,也可以回到鄉村,用鏡頭記錄鄉村生活,通過優質內容,積累粉絲,再通過接廣告、掛商品櫥窗、直播帶貨等方式變現。
如抖音賬號“閑不住的阿俊”簡介中寫道“最終還是放棄了拍電影的夢想,回村養豬了”,他通過拍攝美好的鄉村生活和美食,目前積累了1553.9萬粉絲,21~60s的視頻報價25萬元。
“康仔農人”的主理人康仔,在外工作多年后選擇回到家鄉,通過記錄自己廣西老家鄉村勞作、做飯等場景,積累了2139.5萬粉絲,廣告報價最低為 35 萬一條,半年多接了7條廣告,能有200多萬的收入。
二、從當地自然資源中尋找創業機會
除了自然風光之外,很多創業者也把目光放在了家鄉獨特的自然資源上(如農、林、牧、副、漁等),從中找到了創業機會。如通過直播帶貨或者電商平臺售賣當地土特產、圍繞當地的資源做農產品加工等。
從農業資源中尋找機會
我國幅員遼闊,各個省份、區域都有當地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一些創業者,或是看到了家鄉的資源,或本身就是“農二代”,依托經驗和資源優勢,返鄉創業。
1. 985高材生,畢業回福建經營茶園
畢業于985大學,98年的黃尹唯,畢業后回到自己的家鄉建陽麻沙,成為了一名新農人。
他經營著一個400畝的茶園,主要做茶葉認養和茶園度假民宿的茶旅一體化項目。
在這里,私人認養一畝茶園1.8萬元,茶園主不僅能收到免費定制包裝的茶葉,還可以免費到民宿游玩。
一畝茶園至少產80斤,市場價500元一斤,一年產值保守4萬元,這種認養模式,茶園可獲利30%,相當于一畝地掙5000左右。目前茶園共400畝,200多畝已被認養,每年認養費可收300多萬,加上零售,2021年一年,銷售額達500多萬元。
黃尹唯表示,95%的客戶認養目的是炫耀,因此會吸引到他們的朋友購買,這樣,他們認養茶園,不僅能喝到免費茶,到民宿游玩,還能通過朋友圈賣茶,所以這種模式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黃尹唯不僅投資茶園,還花400多萬投資了民宿,目標用戶是高凈值人群,民宿有3層,占地面積200多平,由碧桂園設計師設計,設計費高達10萬元,除了居住之外,還搭配了很多娛樂設施,如私人影院、KTV、麻將桌、臺球桌,外景設計成蘇州園林的風格,有魚塘、泳池,滿足客戶吃喝玩樂的多樣化需求。
目前,認養模式已經跑通,黃尹唯表示,未來會復制給其他村民一起來做,這也直接帶動了本村的經濟發展,讓當地茶農增加了收入。
2. 退伍軍人回東北賣人參
劉有偎出生在東北集安,祖上三代都是種參人。數據顯示,吉林省的人參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約為全國總產量的85%。他自己家就有200塊參床,每塊長10米寬2米,一塊產量在200斤左右,這是種在山坡上的園參,要細心培養6到8年才有收獲。
劉有偎說,除了老一輩人,像他這樣的青年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遠離山林,沒人愿意干這種臟活累活。
他早年曾當兵援藏,轉業后成為體制內的一名干部,2015年,他成了一名淘寶賣家,賣的都是自家種在山坡上的新鮮園參,價格不高,2支四兩的集安邊條參,價格在98元。
這種價格打破了消費者對“人參”的認知,但在劉有偎看來,這已經高于采購商的采購價,有利潤空間。為了贏得消費者信任,他以當兵的經歷為賣點,給店鋪取名“援藏兵創業店”。
他自學淘寶運營,到了2016年底,營業額已經達到百萬,每月營業額在30萬左右。
3. 放棄北漂,回古田賣菌菇、銀耳
古田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產銷縣,2021年全縣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近220億元。其中銀耳產量占全球的90%,素有“世界銀耳在中國,中國銀耳在古田”之譽。
從小聞著銀耳清香長大的張家巧,一直有個菌菇夢。2013年,她離開奮斗多年的北京,回到家鄉古田,接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專產海鮮菇的食用菌合作社,并在兩年內扭虧為盈。
同時,她也做銀耳種植,還創建了“三朵銀花”品牌,開發出即沖即食的凍干銀耳羹,打開了嶄新的消費市場。精深加工成凍干即食的銀耳羹,比直接賣烘干的銀耳,附加值至少增加了40%左右。
為了拓寬銷售渠道,2020年初,張家巧開始短視頻“直播帶貨”,在抖音平臺開設@銀耳姐姐、@三朵銀花銀耳羹工廠店等矩陣帶貨賬號,去年直播帶貨近3000萬元,企業產值近6000萬元。
4. IT男回大荔賣水果
出生于渭南大荔的雷計,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2010年從北京辭職回鄉創業。
大荔盛產各類水果,質優量大面積廣,他自己家也種了不少,父母年紀大了,加上他喜歡農業,于是決定返鄉賣水果。
早期,家鄉的水果主要以客商上門收購為銷路,“有文化、見過世面”的雷計更擅長與客商們打交道,很快自家水果銷售一空。他于是拉著親戚們“合伙”,擴大種植范圍、增加種植品類,并注冊了“果江南”的品牌。
隨后開通抖音賬號@果江南帶貨,短短3個月,訂單已經從一天一兩單、幾十單上漲到了幾百單、幾千單。現在,粉絲已經漲到了214萬,每天能賣幾萬單。
5. “農二代”通過“知識付費”,分享蘋果種植技術
除了售賣當地的農產品之外,一些掌握了專業技術的新農人,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知識分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快手賬號“江蘇小蘋果”,目前其快手有300多萬,上線了6門知識付費課程,價格從100~200元不等,將近2萬人購買。
賬號主人陳厚武本科學歷,他經營著13畝蘋果園,給十幾個小型農場做技術指導。同時,每天在快手給40.4萬人講果樹種植技術。
陳厚武大學學的是美術專業。畢業時,因為父親腰不好,家里還有十幾畝蘋果園,他就回家幫忙。
2002年,陳厚武家里有果樹,沒產量,還沒賣相,賣不上錢。他就自己鉆研,到處學習。并在自家果園實踐、研究,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
之后,陳厚武和他的蘋果,獲得了從縣里、省里到全國的好多獎,也就不愁賣了。有了名氣之后,他去給一些小型農場做技術指導,還到連云港一家大型農場做技術總監。2018年,陳厚武開始接觸快手,每天發蘋果技術類的講解,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粉絲。
隨后,他通過快手進行直播分享蘋果種植技術,每場有5000人左右觀看,夏季農忙時,也有2000人左右。后來,他陸續上線了關于蘋果種植技術的課程。
6. 安徽人在新疆經營特產店
返鄉不一定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如果你在其他地方看到“商機”,也能做出一番事業。
李春望是安徽人,畢業于青島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2003年到青海支教了兩年,后來到上海工作,轉眼又被公司外派到新疆,做太陽能發電相關的工程項目。而就是在物產豐饒的新疆,他開啟了創業之旅,開了一間網店專營新疆特產。
后干脆辭職,成立了品牌“西域美農”,將品牌一路做到了西北農特產品銷售冠軍。
隨后,李春望注冊了抖音號“西域美農李春望”,開始在抖音直播帶貨。直播3個月,銷售額就達到了1000萬元。
7. 農村女孩返鄉賣鵪鶉蛋還清20萬
農村女孩何丹丹曾在流水線上工作,開過網店賣服裝,賠了20多萬后,回到家鄉后,她把家里的鵪鶉蛋掛到了淘寶店上。給產品定了“高價”,一箱100枚的鵪鶉蛋賣55元。在傳統線下批發渠道,100個蛋大概在15~20元左右。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不少買家除了鵪鶉蛋,也想買各種雜糧,恰好自家50畝地生產黃豆、黑豆、小米、玉米等,于是丹丹將糧食也掛在了店里,讓爸媽出鏡成為家鄉產品代言人。
在微淘上,她每天與19萬的粉絲分享自己的一日三餐,討論美食制作方法。不到兩年,就還清了債務。還搭建起兩千多平米的工廠,招來村里30多名女工。如今其店鋪已是三金冠,她又入駐了天貓店,聯合鄉親們一起賣貨。
從漁業資源中尋找機會
如果你生活在沿海地區,可以從本地豐富的海產品中尋找到創業機會。
1. “漁二代”回霞浦賣海產品,年帶貨1.3億元
抖音頭部生鮮帶貨達人“趕海父子”目前有211萬粉絲,年帶貨額1.3億+。其主理人張序劍出生在霞浦縣沙江鎮沙江村一個漁民家庭,家里幾代人都以養殖海產為生,從事過多個行業的張序劍選擇返鄉創業。
2019年,他注冊了抖音賬號@趕海父子,并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分享漁民的趕海生活,與父親的趕海趣事,還有霞浦美麗的灘涂風光,吸引了百萬粉絲。
隨后,他開始通過抖音平臺直播帶貨,推薦家鄉的海產品,主營黃花魚養殖銷售,不僅打開了家鄉特產的銷路,幫助漁民解決了海產品銷售的問題,還提升了家鄉知名度。
2.寶媽辭職,在日照和老公一起賣生蠔
同樣通過海產品創業成功的,還有抖音賬號@海鮮生大成海產品 的主理人笑笑。
笑笑一家生活在山東日照,日照盛產海鮮,她原本在一個進出口貿易公司做職員,2020年,連續拍了幾個趕海、吃生蠔的視頻之后,引來了很多粉絲的詢問。笑笑的老公之前一直在做海鮮生意,而且,他們在海邊有一座倉庫,離碼頭只有10分鐘的車程,這里聚集了眾多海產品加工廠,多種優勢加持之下,笑笑決定通過抖音直播帶貨。直播一周后,即創造了單場賣出2000單生蠔,合計超過16萬GMV的業績。
從農產品加工中尋找機會
如果當地有完善的產業鏈資源,還可以考慮農產品加工業,增加產品附加值。
1. 美發造型師回永州經營加工牛肉醬
三農自媒體達人羅偉明,目前有185.9w粉絲,自2019年開始直播帶貨以來,曾登上抖音“新鮮蘋果爆款帶貨榜”TOP1,單次帶貨最高能做到60萬單。
而之前的20年,他是一位美發造型師,還曾登上巴黎時裝周。2019年3月,羅偉明回到湖南省永州市六牙市村。因家鄉不適合延續之前的美發事業,便決定創業。
他想把爺爺的辣椒醬手藝傳承下來,但做純辣椒醬沒有太大優勢,因此他考慮對醬升級,滿足年輕人開胃之外對健康的需求,因此做了牛肉醬。
做牛肉醬在當地有天然優勢,可以就地取材,村里本來就在養黃牛,也種辣椒、花生等配料,全部可以收購;另外,做食品工廠,能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一份收入和保障。在牛肉醬正式運營3個月后,毛利潤就達到了20余萬元。
羅偉明表示,“‘新農人’的‘新’體現在,能回到自己的鄉村,通過新的想法和觀點,帶動家鄉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帶貨,就是他“新”的體現。
羅偉明表示,要做好三農產品的帶貨,首先選品上,要選性價比較高的進行合作;其次,品類一定是家家都需要的;第三,“通過直播帶貨要實現雙贏。讓粉絲買到優惠,農民又能夠享受快速把產品賣出去的益處。
2. 大學畢業回樂山經營臘肉廠
同樣回鄉經營農產品加工的還有汪瑤,他畢業后回到家鄉樂山經營起了家中的臘肉廠。為了做出差異化,形成競爭優勢,他經過2年研究,改良臘肉,在傳統臘肉只能賣到30多元的情況下,他的臘肉能賣到50多元。臘肉賣火了之后,他與農戶合作養豬,有了供應鏈優勢。2017年,他開始選用新的品種烏金豬做臘肉,賣到了88元一斤。
如今,汪瑤創辦的四川奔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產品遠銷上海、浙江、山東、海南等地,年銷售額達到了2000多萬。并帶動了87戶養豬戶、23名務工人員共同致富,每人每年增收5000余元。
總結
面對大城市的持續內卷,很多青年奮斗在大城市,卻沒有獲得很好的成長空間,這樣看來,“返鄉創業”反而讓年輕人看到了一片新的藍海。但“返鄉”不意味著“躺平”,反而要面臨更多的挑戰。
1. 大城市積累的創業經驗、可遷移能力,是返鄉創業的有力保障,更容易創業成功。
上文提到的黃尹唯,從大學時期就開始創業,通過互聯網銷售家鄉的茶葉,并且取得了成功,為其畢業后回鄉創業做足了準備。
潛網集團董事長康峻在武漢開蝦店,對小龍蝦產業十分了解。回家接班后,從事小龍蝦交易行業;鄂州小伙金恢華曾在上海開花店,熟悉各類花草,回鄉種植非洲菊花,面積達到了800畝,成為鄂州鮮花種植第一人。而通過抖音出圈的“張同學”本身就擁有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和創作能力。
2. 返鄉創業之前,要洞察家鄉是否有天然優勢、獨特資源,是否能與自身能力相匹配。
回鄉創業前,可以多深入當地,了解鄉村的天然優勢,獨特的自然風光、當地的農產品、特產,都可以為返鄉創業提供靈感。
3. 返鄉創業,也能讓年輕人看到自身多樣化的價值。
當前“鄉村振興”的政策優勢,以及自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吸引了一些青年返鄉創業,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新農人”群體普遍具備大專、本科學歷,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生、海外留學生,95%以上均為返鄉創業的“農二代”、“果二代”。
這些擁有高學歷、專業知識的人才,回到鄉村,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甚至可以比在城市生活得更好,自我實現的同時,也促進了家鄉發展,讓年輕人看到自身的多樣化價值。
參考資料:
從巴黎時裝周到田間地頭,單次帶貨60萬單的三農博主羅偉明,為何選擇大跨度重塑人生版圖?| 紅碗社
返鄉創業,碩士博士白領們都在做啥? | 湖北日報
樂山80后小伙返鄉創業,登上央視 | 無限樂山
鄉村共富策①浙江仙潭村:莫干山北麓的民宿引來返鄉創業潮 | 澎湃新聞
(文章只基于行業拆解,不構成投資建議)
丁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