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07年5月25日,臺灣省內(nèi)被一件大事轟動——“最后一位黃埔抗日名將孫元良將軍去世,享年103歲。”據(jù)悉,孫元良出身黃埔一期,到本世紀初,已經(jīng)是黃埔中碩果僅存的一位將軍了。將星隕落,本應讓人緬懷惋惜,然而國內(nèi)外對他的輿論評價卻不如想象中那
2007年5月25日,臺灣省內(nèi)被一件大事轟動——“最后一位黃埔抗日名將孫元良將軍去世,享年103歲。”
據(jù)悉,孫元良出身黃埔一期,到本世紀初,已經(jīng)是黃埔中碩果僅存的一位將軍了。
將星隕落,本應讓人緬懷惋惜,然而國內(nèi)外對他的輿論評價卻不如想象中那樣,反而毀譽參半,乃至可以說是對他的社會觀感欠佳,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有人說他雖曾抗過日不假,但是卻貪財好色、貪生怕死,是國軍著名的“好色將軍”和“飛將軍”。
另外,孫元良去世后人們從孫家的訃告里才驚悉,原來國內(nèi)某位紅得發(fā)紫的影視明星與他竟是父子關系。
都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但他卻生下一個兒子成為知名影星,在教育兒子成材方面竟頗有建樹,那么這位家喻戶曉的明星是誰?他們父子之間,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軼事呢?
曾抗日不假
1904年孫元良生于四川成都,但他的祖籍是浙江紹興,紹興距離奉化不過百十公里,從關系上來說,他與蔣介石是同鄉(xiāng),這是后來蔣介石對他多有蔭庇的主要原因。
孫家門閥鼎盛,不同于一般世家。孫元良的爺爺曾是清知縣,他的叔父是川軍軍閥孫震。
18歲那年,在家學的影響下,恰逢中華大地新舊更替,孫元良決定參軍從戎,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濟世救民。
后來孫元良北上得幸遇到了李大釗先生,在他的推薦下,成功考入了當時鼎鼎有名的黃埔一期,成為了蔣介石門生。
孫元良身材魁梧,濃眉大眼,一眼看上去十分氣派,加上他學習用功又頗有才華,很快就吸引了黃埔校長蔣介石的注意,一問了解到他還是浙江紹興人,更加對他青眼有加。
黃埔建成后,在一期學員的開學大典上,蔣介石特意讓他站在校門口作為黃埔門面迎接蒞臨指導工作的孫中山先生,由此可見蔣對他的厚愛。
孫元良曾兩次參加過淞滬抗戰(zhàn),后來又參加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早在1932年1月28日夜,日寇就對我上海發(fā)動過一次侵略戰(zhàn)爭,當時孫元良在第5軍張治中麾下任87師259旅旅長。
2月22日,孫元良部在廟行鎮(zhèn)與日寇交戰(zhàn),一路追亡逐北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取得了開戰(zhàn)以來我軍的首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我軍的士氣。
不久,他又親到一線基層部隊,親自部署指揮517團在葛隆鎮(zhèn)阻擊敵人追兵,極大地挫減了敵人的銳氣。
孫元良當時的功勛有蔣介石嘉獎令為證——“自經(jīng)22日廟行鎮(zhèn)一役,我國我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連日各國輿論莫不稱頌我軍精勇無敵,而倭寇軍譽則一落千丈也。望鼓勵官兵,奮斗努力!”
當時孫元良還憑借此戰(zhàn)的軍功,一躍升遷到了88師副師長的位置。
孫元良第二次參加淞滬抗戰(zhàn),則是在1937年8月。
8月13日,孫元良奉命率部馳援上海阻擊日寇入侵上海。
當時在孫元良的直接指揮下,其麾下262旅與523團與日寇交鋒最為激烈。
隨著戰(zhàn)爭進入白熱化,日寇的援軍蜂擁而至,孫部易攻為守,死守了閘北76天,直接粉碎了敵人“三月亡華”的妄想。
后來力有不逮,我大軍撤退留下來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奉的正是孫元良的命令。
此戰(zhàn),孫元良再次因功累升到了第72軍軍長的位置。
1937年12月,孫元良奉命率麾下88師參加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戰(zhàn)斗從9日打響,12日晚城破。
孫元良所率的88師死戰(zhàn),退出南京城時部隊光是旅長就陣亡兩個,其他各級軍官不計其數(shù)。
亂戰(zhàn)時,孫元良自稱與部隊走散,只能設法藏匿民間,最終輾轉(zhuǎn)一個多月才死里逃生到了武漢。
“飛將軍”三次死里逃生
孫元良有不少名號,其中最具戲謔性的便是他“飛將軍”的名號。
只是,世人稱他為“飛將軍”并不是說他打仗多么勇猛無敵,而是戲謔他打仗時如何逃起來就像飛一樣地快。
在逃跑這件事上,有史為證的孫元良一共干了3次,可謂屢試不爽。
“飛將軍”第一次死里逃生,是在蔣介石率領黃埔門生第一次北伐時期。
第一次北伐時,蔣介石任命自己這位得意門生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1師1 團長。
年輕將軍初上戰(zhàn)場可謂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不料他在占領南昌城后卻玩忽職守讓孫傳芳部隊夜襲打得丟盔棄甲,然后更是在部隊大亂時慌得頭昏腦熱。
自己丟下部隊一溜煙逃無蹤跡,據(jù)說當時連蔣介石都找不到他。
蔣介石聽到南昌城失守,孫元良不戰(zhàn)而逃后,氣得跳腳大罵,還當著眾將帥的面放出狠話,要把孫元良槍斃以正軍紀。
當時不少人都覺得孫元良以往一貫就是紙上談兵,這回多半是要吃槍子正暗中竊喜時,孫元良卻憑空消失了。
后來才知道,是蔣介石保住了他這位得意門生的命,還冒天下之大不韙把他送到日本軍校去深造避難,孫元良“飛將軍”的名號從此開始不脛而走。
孫元良第二次臨陣脫逃是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孫元良率部堅守雨花臺和城南制高點,然而僅3天,面對日寇潮水般的攻勢,外圍防線便逐漸崩潰。
12日中午,孫元良所部駐守的雨花臺陣地失陷,此時的孫元良自知事不可為,第一次起了臨陣脫逃的念頭,率領自己的衛(wèi)隊和262旅一部往下關方向戰(zhàn)略性撤退,企圖趁亂渡江南下逃離戰(zhàn)場,另一面卻命令262旅余部死戰(zhàn)堅守。
然而時運不濟,在撤退的途中,湊巧遇到了和自己不對付的36師師長宋希濂。
當時宋希濂負責南京城內(nèi)治安維穩(wěn)與部隊督戰(zhàn),孫元良這一次可謂是撞到了他的槍口上。
面對臨陣脫逃的孫元良部,宋希濂當即命令督戰(zhàn)隊架起黑壓壓的機槍口對著他們——“再退一步,亂槍打死!”
宋希濂對孫元良喊道——“元良兄,上峰有令,令你務必返回中華門防線不得后退一步,若要臨戰(zhàn)脫逃,休怪我槍炮無情!”
孫元良理虧,又知企圖敗露事不可為,只得硬著頭皮帶著兩千多人趕回中華門防線御敵。
國軍內(nèi)部,宋希濂一輩子看不起孫元良,大概就是從這一次開始的。
然而,“飛將軍”對生的渴望無比熱枕,第一次脫逃不得,便處心積慮地策劃了第二次。
當時南京城外65公里處的鎮(zhèn)江失守,城內(nèi)一片大亂,國民黨上下遂作出了放棄南京的決定。
12日下午,守城總指揮唐生智召集眾將下發(fā)了關于棄守南京城戰(zhàn)略性撤退的命令,把掩護大部隊轉(zhuǎn)移的任務交給了孫元良。
唐生智親熱地拍了拍孫元良的肩膀說:“孫老弟,能者多勞,這次掩護全軍撤退的重任就托付給你了!”
孫元良筆直地打了個軍禮:“請司令長官放心!”
唐生智欣慰地點了點頭道:“好,我在武漢等你,到時定為你向委員長請功!”
只是生死關頭,孫元良自覺自己已經(jīng)成了他人功成名就的炮灰,又知日寇肆虐殘暴,南京城失守是遲早的事。
所以他前腳剛信誓旦旦地告別唐生智,后腳就已定下金蟬脫殼之計。
就在他坐著的轎車一路疾馳地趕往玄武湖七十二軍司令部時,孫元良卻突然對侍從司機說:“調(diào)頭,去五元巷!”
司機疑惑,孫元良不由分說——“執(zhí)行命令!”
最終轎車來到五元巷,孫元良走出車廂,又故作隨意地對司機說:“你不用等我了,直接回司令部,我待會要去一趟特務團,到時坐他們的車回去!”
話一說完,孫元良便夾著個大皮包自顧自地往巷子里去,皮包里裝著他早就準備好了的便衣。
在某處空房換上便裝后,孫元良又朝巷子另一個方向,神不知鬼不覺地鉆上了一輛人力車,去了丹鳳街的悅安妓院。
事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孫元良一進妓院就整整一個月沒出來,后來才知道,他用金條買通了妓院的老鴇幫他掩護身份,把他藏匿在妓院之內(nèi)。
城破關口,他曾下達“任何人走上公路,亂槍打死!”的命令,全軍上下無不抱“誓與南京城共存亡!”的信念浴血奮戰(zhàn)。
而孫元良作為一軍之長,卻拋下部隊,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導致后來部下七千多人全部為國捐軀,著實非大丈夫所為。
躲了一個多月后,孫元良又輾轉(zhuǎn)逃到了武漢。
這一次,“飛將軍”孫元良的名號徹底名動天下,直把蔣介石氣得又嚷嚷著要殺他頭。
孫元良第三次臨陣脫逃,是在名震中外的淮海戰(zhàn)役。
當時孫元良率十六兵團8萬多人在陳官莊一帶與我軍決戰(zhàn),即使當時如杜律明、黃維這樣的國民黨精英也抱著死戰(zhàn)不退的信念想要與我軍一決雌雄,然而孫元良卻率部擅自在陳官莊一帶突圍。
結果8萬多人過去,據(jù)他后來言之鑿鑿地說是帶出去了4萬多人,突圍十分成功。
然而據(jù)多方真實數(shù)據(jù)顯示,他率部突圍時,身后竟然只有自己衛(wèi)隊400多人了。
也就是說,這一戰(zhàn)他臨陣脫逃,直接把8萬人留在了里面。
后來杜律明回憶,他早先確實下達過突圍命令,然而不久又下達了取消突圍與共軍決戰(zhàn)的命令。
不管孫元良后來的說辭如何,終歸免不了他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事實。這一次,“飛將軍”孫元良的名號徹底震驚中外。
“飛將軍”貪財又好色
孫元良貪生怕死的同時,還有兩件惡習令人不恥:一是貪財,二是好色。
就貪財方面來說,孫元良為了錢財可謂良心喪盡。
早在1937年上海保衛(wèi)戰(zhàn)時,他奉命率部保衛(wèi)上海。
當時國民黨上峰特意撥給他一筆26萬銀元的軍費,供其修筑防御工事和犒勞三軍。
然而26萬銀元一下來,孫元良竟一聲不響,全部入了自己腰包,轉(zhuǎn)頭卻讓部隊就地取材,依靠上海的碼頭、工地、倉庫,用隨處可見的土石、木頭和斷壁殘垣與敵鏖戰(zhàn),導致部隊后來防御不力,幾乎全軍覆沒。
除此之外,就在國軍決定放棄上海進行大撤退時,他一面命令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帶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
另一面,他卻在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馬革裹尸時在撤退的路上看到一處由英資控制的紡紗廠,當即便找來十幾輛卡車,整整拉了幾十車的棉紗隨他一同撤退。
這些棉紗后來被他輾轉(zhuǎn)運到了蘇錫武漢一帶兜售,賺得盆滿缽盈。
這番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大發(fā)國難財?shù)男∪诵袕搅畈簧偃撕薜醚腊W癢。與“八百壯士”相比,一前一后,人格之高下立判。
“飛將軍”的另一大惡習,是好色。
在上海和南京期間,孫元良喜歡夜宿青樓酒肆等風月場所,在多家妓院,如南京的悅安妓院一直有姘頭。
按道理說男子漢大丈夫好色本也無可厚非,但只要好色有度,端得坦坦蕩蕩,倒也不失為名士真風流。
然而孫元良的“好色將軍”的名號如此令人鄙夷不齒,卻是因為另一件事。
時間再次回到他在1937年淞滬抗戰(zhàn)的時候,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之前的10月,當時上海灘全民皆兵,除了誓與上海共存亡抵御在一線的官兵,還有不少后方的百姓自告奮勇地到前線慰問犒勞將士們,其中便包括不少年輕靚麗的女大學生們。
一次,一個大學生代表團到四行倉庫88師總部慰問大家。
年輕姑娘對御敵將軍總有無限仰慕與欽佩,就在大家軍民和諧交談時,孫元良卻看上了一位長得十分清秀的女大學生,當即就色心大起,想與之行不軌之事。
孫元良用計把這名女學生誘騙到自己辦公室,然后遣退了所有人就開始霸王硬上弓。
不料女學生誓死不從,聲嘶力竭的喊叫聲讓外面的人聽得清清楚楚。
對此,曾任南京通訊處主任的葛天后來在其所撰的回憶錄《我所知道的孫元良》中親自證實了這一點——
“1937年10月上旬我到上海,那天正好遇到上海學生代表在四行倉庫八十八師師部慰勞,這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語要該女生單獨在師部多玩一下,企圖強奸。
這個情況被該師副師長馮圣法知道后,曾前往勸解無效。這時我到師部,馮要我再去一勸。
我照馮意對孫勸說后,他竟說:‘英雄總是和美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歡美人,尤其是我們在上海作戰(zhàn)有功,做這一點小事沒有什么’。”
至此,孫元良的禽獸行徑確鑿無疑,徹底以”好色”之名臭名天下。
老子好色兒好漢
1949年,孫元良隨國民黨一起敗退臺灣,關于他的故事這才漸漸為人們所淡忘。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影視明星秦漢在國內(nèi)火得一塌糊涂,他在《煙水寒》、《汪洋中的一條船》和《庭院深深》中扮演的形象無不果敢正直。
在私下里,他更是以謙遜正派的品格而讓圈內(nèi)人士紛紛稱贊,社會觀感極佳,風頭最盛時與林青霞并稱為臺灣的一對金童玉女。
秦漢的真實身份一直不為外人所知,直到2007年6月孫家人對外發(fā)出關于孫元良的訃告,大家這才驚覺,原來大明星秦漢竟不姓秦,他本名孫祥鐘,而他的父親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孫元良。
這個發(fā)現(xiàn),再次把孫元良這位”好色將軍”推到了風口浪尖,人們?nèi)f萬想不到,那位社會觀感極其不佳的將軍竟然還能教育出這樣一位正直果敢的兒子。
這一前一后的鮮明對比,一下引爆了輿論。
對于父親孫元良所背負的種種非議與罵名,秦漢不以為然,認為那不過是坊間謠傳與鄉(xiāng)野之人閑極無聊編湊的故事罷了。
對于自己的父親孫元良,秦漢回憶自己父親在教育他們上一直十分開明,并不嚴加干涉他們的興趣與人生目標,但會從小就讓他們熟讀《封神榜》和《西游記》教他們學會明辨善惡是非。
談及當初父親孫元良對自己進軍娛樂圈的態(tài)度,秦漢不無驕傲地說:“我的父親很開明,他當初鼓勵我說行行出狀元,讓我放心大膽去干!”
對于孫元良的形象,孫子輩的孫國豪也時常向人炫耀:“我第一次到香港拍戲,爺爺特意叮囑我負責地工作,不要遲到,不要因為劇情需要而抽煙喝酒。持身一定要正直……”
談起孫元良,秦漢與孫國豪一直贊不絕口并稱從他身上獲益良多。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秦漢與孫國豪對孫元良的認識有所偏頗呢?
后來據(jù)秦漢回憶,自己父親從小到大都對他早年行軍之事幾乎對他閉口不談,換他的話說就是“父親不太愿意提當年之勇……”
到底是真的英雄無名,好漢不提當年勇,還是羞于去提,擔心拔出蘿卜帶出泥,我們不好去判斷。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孫元良雖曾有功于人民,但是面對曾經(jīng)的過錯,卻缺乏直面歷史的勇氣與魄力,這一點,在他晚年撰寫的回憶錄和極力塑造的正面形象便可看出。
比如他在回憶錄《億萬光年中得一瞬》中,曾把他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臨陣脫逃美其名曰——
“我即然在江邊找不著船,只好鉆隙向東面的山地撤退,我們從犧霞山、龍澤年車站間跨過鐵路,南向進入山區(qū)……
這樣,我便帶了我的司令部六百多官長兄弟,和一輩子的創(chuàng)痛與恥辱,從龍?zhí)陡浇山?jīng)泰興、淮陰、徐州、鄭州,于1938年3月下旬到了武漢。”
他把自己潤飾成忍辱負重,帶領部下隨大部隊死里逃生保留國防力量的英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歷史據(jù)秦漢本人敘述,自己是30多歲了才從父親的回憶錄中首次了解。
從秦漢的言談人們這才發(fā)覺,孫元良對于自己過往錯誤的掩飾,一是不說,二是極力逃避潤飾。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07年父親孫元良去世后,秦漢一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一直想要探究父親曾走過的路。
秦漢不僅為人正直,而且頗具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懷。
前幾年,他聽說影視《南京大屠殺》將開拍便自告奮勇的自薦低片酬出演。
除了體驗父親孫元良當年走過的”血路”之外,更多地是抱著向世人展示真實歷史,向后人傳承愛國精神的目的。
在拍攝時,他任勞任怨,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jié)都精益求精,哪怕頭破血流也毫不在乎,這份大義精神讓人看了肅然起敬。
如今談起,人們還是會不自覺地拿他和父親孫元良作對比,秦漢總是會報之一笑。
他曾對記者回憶起父親和他說過的一句話,透過這句話我們或許能找到一絲孫元良曾經(jīng)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我好讀史書,從而探究文明的興衰規(guī)律,所以人世間的榮辱名利我拿得起、放得下,也看得開。”
宋希濂曾評價孫元良說:“……孫元良是個把個人看得比什么都高的人,我無法與他共事。”
世人對孫元良的評價也大多是諸如:貪財、好色、逃跑、貪公、良心未泯等字眼,幾乎是一邊倒的批判。
然而自敗退臺灣之后,飽受半個多世紀的非議,孫元良非但沒有因此不安乃至折壽,反而高壽活到了103歲,這實在是令人咋舌。
參考資料:
《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
《我所知道的孫元良》——葛天
《白馬將軍孫元良》——選自江蘇地方志 作者:李源
金夕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