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昨天上午門診,從永泰鄉下來了一位“老”糖尿病友,卓女士。卓女士今年54歲,在2006年發現糖尿病,到現在已經有14年的病史,可以稱得上是“老”糖尿病友了。從2013年開始,這位糖友不定期到我門診,調整降糖方案。不過,我把她稱之為“最熟悉的
?
昨天上午門診,從永泰鄉下來了一位“老”糖尿病友,卓女士。
卓女士今年54歲,在2006年發現糖尿病,到現在已經有14年的病史,可以稱得上是“老”糖尿病友了。
從2013年開始,這位糖友不定期到我門診,調整降糖方案。不過,我把她稱之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么呢?
1、很熟悉
因為她的妹妹也患有糖尿病,也是長期在我這兒診治,血糖控制非常理想。
2、很陌生
作為姐姐,她和妹妹對待糖尿病的行為完全不一樣。
妹妹堅持規律門診,而姐姐經常托別人到門診開藥,本人很少來看門診。
妹妹堅持飲食與運動,姐姐則是管不住嘴。
妹妹堅持聽醫生的話來用藥,姐姐堅持聽“別人/大家”的話來用藥。
這不,最近卓女士出現明顯的口干、多飲、多尿,而且眼睛看東西變得模糊,終于親自到醫院看病。
我問她:最近有自己在家里測血糖嗎?
卓:有啊,林醫生。但是最近血糖非常高,空腹血糖9-12mmol/L,飯后血糖17-19mmol/L。
我:看來控制不好啊。最近兩個月吃什么藥?
卓:都是按照我們醫院開的藥吃阿。
我:噢,是嗎?我看一下。不對啊,你上次找我看門診還是去年9月份的事情,那時候我才給你開了2個月的藥,頂多就吃到去年11月份。
卓:嗯,前面都是按照你開的藥吃。后面我聽別人說,長期吃西藥會傷肝傷腎,所以就停了,換其它藥。
我:換什么藥?
卓:我帶來了,就是這種藥。我周圍好多人在吃這種藥,他們吃完之后血糖都控制很好。
我:噢,原來是“芪蛭降糖膠囊”。這樣吧,您先查一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了解最近血糖控制情況。
……
當天上午卓女士的檢查結果為:空腹血糖12.1mmol/L,糖化血紅蛋白11.6%。
這種病例臨床上并不少見,也是糖尿病友用藥比較常見的誤區。
問題:卓女士能不能通過吃“芪蛭降糖膠囊”來降糖?用藥過程中出現哪幾個誤區?
回答是:
一、第一個誤區,聽信別人/大家的建議來選擇用藥
我反復說過,患者如何選擇降糖藥,是醫生的權利,也是醫生的責任。這種權利稱為“處方權”。
換而言之,任何非專業人員(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內),如果是真的關心這位糖尿病友,那么就應該推薦她去找專科醫生就診,而不是給她推薦降糖藥。
所謂“別人/大家”的用藥建議,要么是好心辦壞事,無知者無畏;要么就是居心不良,借機賣藥。
二、第二個誤區,別人/大家吃了這個藥很有效
每位糖尿病友的發病機制都不一樣,其病理生理學特點也不一樣,對藥物的耐受性與反應性也不一樣。
因此,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神”的降糖藥。
即使別人吃了某種降糖藥,效果很好,也不等同于你自己可以吃這種降糖藥。
就好比別人吃榴蓮覺得很香,我卻要躲得遠遠。
所以,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好藥”當成自己的“好藥”!
三、第三個誤區,沒有對中成藥進行真偽鑒別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但是也有許多降糖藥,打著“中成藥”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招搖撞騙,魚目混珠。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芪蛭降糖膠囊”。
為了辨別真偽,我就上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查詢這個藥品的真偽。
輸入“Z10950116”,結果如下圖。
雖然的確有“芪蛭降糖膠囊”,但是該藥的生產單位是:吉林一正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根本就不是什么“中國中醫科學院”。
事實上,國家藥品管理局根本就沒有批準名稱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機構生產藥品。
可見,“中國中醫科學院芪蛭降糖膠囊”為假冒產品,建議糖友不要購買和使用。
我又翻閱了卓女士以往的就診記錄,發現自2015年以來,患者在我院有限的幾次就診記錄,糖化血紅蛋白基本都超過9%。
因此,卓女士對降糖藥的應用與認識誤區,歸根到底,還是本人不重視、不認真對待疾病。
希望通過與各位糖友分享這個病例,讓大家盡量避免用藥過程中的一些誤區。
請各位糖尿病友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規范使用降糖藥。
#CDS青委科普陣地# #糖尿病防控科普#
金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