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美麗的西子湖畔每年都要見證一次醫療行業的盛會——由丁香園舉辦的中國醫院發展大會,今年5月24日-25日也迎來了這次盛大的行業狂歡。
作為醫院發展重要的資產,人才可被視作戰略資源,品牌是推動醫院發展的無形資產,這兩者始終被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密切關注著。圍繞醫院品牌和人才發展為主題的“中國醫院發展大會”自然受到眾多業內人士的青睞。在剛剛落幕的大會上,有近千名專家學者、醫院管理者圍繞著常說常新的兩個話題——人才和品牌,進行激烈的討論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異彩紛呈的大會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醫療機構、各方投資機構、中西方學者,他們紛紛對全球醫療衛生人員短缺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醫療人員短缺危機成了眾多話題中最為眾多管理者感同身受的一點。
眾所周知,2030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也是全球眾多決策綱領的截止點,這一點對醫療行業尤甚。以中國為例,3年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按照規劃,2030年我國每萬人將有5名全科醫生。然而,根據我國最新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中國每萬人口全科醫生僅為2.22人。
這僅為問題的冰山一角。事實上,不僅在中國,不僅僅是全科醫生,醫療、衛生人力的短缺已經是全球各國面臨的重要問題。
2019中國醫院發展大會上,丁香園有幸邀請到畢馬威全球醫療保健行業主管合伙人Mark Britnell博士來分享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Mark博士是享譽全球的醫療衛生領域專家,曾在英國醫療體系內擔任多個領導崗位,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衛生健康有著全球視野下富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認識。2015年,Mark Britnell博士出版了其著作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Health System/《尋找完美醫療體系》,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2019年,Mark Britnell博士第二本著作Human:Solving the global workforce crisis in healthcare《解圍之“人”,全球衛生人力資源危機》(擬譯名)也正式出版,該書中文版由丁香園與畢馬威中國共同組織翻譯,并將于2019年底正式發布。
在采訪中,MarkBritnell博士主要闡述了其在第二本著作中的觀點,他介紹到:“近期印度總理莫迪提出要在印度提供免費醫療,而事實上,印度需要額外的150萬名醫生和240萬名護士才能達到全球平均每千人醫生/護士水平。”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每年花費在醫療上的GDP高達18%。但這依然無法改變美國將在2030年面臨12萬名醫生與100萬名護士短缺的事實。
在MarkBritnell博士看來,醫療行業人力短缺是全球化問題,“預計到2030年,全球醫療衛生人力缺口將達到1800萬,占到全球衛生人力總需求的20%。”
中國也同樣存在這個現象,以產科醫生為例,到2022年,中國還需要18萬名產科醫生。MarkBritnell博士說“過去兩年,我拜訪過不同地區的醫院,發現中國醫療人力資源分布十分不均衡,發達省份和熱門科室人才過剩,而不發達地區的醫院則人才匱乏、無人問津。”
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向媒體表示,中國醫師隊伍建設存在著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待加強和改進。例如醫師總量不足,布局不均衡,“我國醫師數量過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醫院,城鄉基層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山區醫師數量十分有限。2018年,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為2.59人(德國、奧地利等發達國家超過4人),其中,農村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8人,僅為城市的45%??祻?、兒科、急診、精神科等專業的醫師數量相對較少,存在學科短板。公共衛生醫師數量不足且逐年呈減少趨勢,人才隊伍相對薄弱,與預防為主的方針不匹配”。
MarkBritnell博士表示:“中國擁有14億人口,醫保覆蓋率達到了97%,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但隨著中國二胎政策逐漸放開,本就不足的產科醫生資源變得更加稀缺。不僅如此,民眾就醫只信任大醫院,基層醫療得不到發展,降低了公平性與可及性;“灰色收入”不斷侵擾,醫生收入低,工作壓力大,還不時受到醫患暴力的威脅。
這些突出問題都擺在政策制定者面前。
提出問題還需解決問題,所幸以上的問題有解決之道。
MarkBritnell博士認為,應對全球醫療人力危機有十大變革可以采取,它們分別是:1)將醫療衛生問題重新構建為生產力問題,在醫療衛生上的投入可以產生其9倍的收益,并刺激經濟增長和國家的財富累積;2)鼓勵政府更具創業精神,合理放寬準入標準,增加衛生人員供給;3)鼓勵新型護理模式,動員各方力量;4)賦能于患者,提升患者的健康管理能力;5)發展根植于社區的服務提供模式;6)鼓勵專業衛生人員發揮其最佳效能;7)培養新式醫護人才,使其能夠無縫跨越醫療衛生和社會護理領域,在社區、醫院和家庭內提供服務。8)探索人工智能、認知輔助、機器人以及區塊鏈應用于醫療領域的可能性,以增加生產力;9)衛生系統與醫療機構需要變得更加靈活和貫徹學習性;10)整個行業需要提升對于醫務人員的重視,合理激勵,提升工作積極性。有了這十大變革措施的加持,我們可以將醫療服務能力提高大約20%,從而彌補預期的醫療人力短缺。
以鼓勵政府更具創業精神、適當放寬準入標準為例。英國政府放開了物理治療專業招生的相關限制,因此在2016年至2017年間該專業的申請量增加了15%。
從鼓勵專業衛生人員發揮其最佳效能的角度上,有數據顯示,76%的醫生和79%的護士從事的工作與其所具備的專業技能相比較過于基礎。
為此應該酌情聘用“醫助”、“護助”使醫護人員從繁瑣的基礎事務中脫身,重新設計診療路徑,提高效率,以及采用輔助診斷技術減少工作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Mark Britnell博士指出“我們需要關愛醫護人員”。在他看來,醫生護士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5個:1)無效無意義的評價過多; 2) 工作與生活缺乏平衡,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患者溝通;3) 薪酬缺少競爭力;4) 人員流失率高;5)對領導力塑造,醫院文化塑造和組織機構靈活性不重視。
MarkBritnell博士表示:“中國應該給醫生更多的關懷和關愛,因為醫生可以說是醫院最寶貴的資源。現在中國的醫患關系非常緊張,需要做更多的改進。”
“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在世界各地工作并且得出了一個令人遺憾的結論:沒有一個國家——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能夠很好的管理其衛生人力和應對其衛生人力需求。”
希望在下一個十年,通過我們各方的努力,醫療人力短缺的問題能夠得到改善。
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