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3年前的春天,主導投資過找鋼網、北森、銷售易等知名to B項目的經緯中國合伙人左凌燁有一個預言:SaaS市場就是得大客戶者得天下。
市場釋放新信號:大公司正積極擁抱SaaS
大型公司SaaS采購數呈上升趨勢
從行業宏觀數據可以看到,2017年開始,行業整體數據和部分標桿案例均向市場透露出一個新信號:向來矜持的大公司,正對SaaS廠商敞開心扉。
如下圖所示,在2016年,已使用SaaS的存量用戶和在一年內有打算采購SaaS的潛增用戶峰值出現在51~200人規模的小微企業;而到了2017年,存量用戶和潛增用戶量的高峰值滑到了201~500人和501人~1000人的小型、中型企業,二者合計占比達57.2%。
數據來源:T研究
高盛在去年發布的科技公司CIO調查也顯示,有7.6%的CIO計劃增加SaaS產品的支出,排在新增IT支出榜第二名。IDC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SaaS市場報告》則指出,2018年,中國SaaS市場增速是傳統應用軟件市場的8倍。
云計算為SaaS發展奠定生態基礎
早在90年代, ERP、OA、CRM等這些龐大、復雜、昂貴的軟件系統是中國大公司IT基礎的重要部分,因為有它們把“重活”干了,才有了偏重一線業務、流程等“輕量級”企業管理、運營工具的市場空間。
而在2013年后,隨著改變大公司IT架構的關鍵因素——云計算的強勢登場,IT基礎設施被逐步互聯網化,使得SaaS發展具備了更強大的生態基礎。
從阿里、騰訊等業界主要玩家目前引領的方向看,未來,大公司的IT架構很有可能是基于云計算的數據平臺+中臺支撐+前臺應用。SaaS產品所處的位置就是“前臺應用”,解決業務場景中的具體問題;而在整個架構里,它們又是企業接觸外部數據、匯聚業務信息的“先頭部隊”,擔當著抓取前臺數據,連通中臺,最終將數據沉淀的貫通者角色。
對有遠見的大公司管理者來說,SaaS產品形態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潛力。從應用層切入的SaaS,通過逐步優化企業核心業務流程和數據、信息路徑,很可能給企業經營帶來改頭換面的影響。
結合以上市場數據和行業發展動向,不難看出:中國SaaS廠商“得大客戶”的時機正悄然到來。能否率先用好SaaS工具,或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在市場上是否具備競爭優勢。
案例解讀:“為什么”和“怎么用”SaaS工具?
在新的“各行業上云”的態勢下,更靈活地開展一線業務、企業經營的全面“互聯網化”以及構建更加無界合作的“開放生態”已成為公司管理、經營的重要考量。而SaaS產品剛好在靈活性、連接性和生態開放性上有利于企業管理朝上述方向轉型。
一、直接提高一線業務的效率和靈活性,是大公司使用SaaS的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原因。
靈活部署
這首先是因為,SaaS相比傳統軟件系統能更快部署,有利于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
以世界500強大型房地產企業——綠地集團為例,其華南區分公司在采購文件共享管理工具時,主要看中的便是億方云的快速上手性。綠地集團華南區信息化負責人蘇常枝透露:億方云項目從確認需求到實施部署,總共就花了兩個月。
目前,綠地華南區的1000多名員工每天都在使用億方云。在綠地集團使用的所有軟件產品中,SaaS已占到4成,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開放融合
其次,SaaS產品本身的開放形態,也讓大公司能一邊享受其快速部署、易上手特性的同時,一邊使其與原有IT系統融合,并產生新價值。
在經過近30年的IT建設,依靠財務、HR、OA三件套完成了核心管理功能的信息化后,許多大公司一方面開始把IT建設的重點從后臺管理轉向更靠近市場的前臺業務,一方面也需要在不斷購買新的IT產品時,考慮管理、使用的統一性。
而SaaS產品的開放API接口能實現大公司內部多部門、多環節的數據互通、系統對接,滿足“既要在前線快跑”,又要“穩住后方”的需求。
如億方云在向綠地集團華南區提供云盤存儲服務時,其開放接口也能與集團原有的OA、審批、郵件等系統對接,讓過去分散在郵件溝通、項目管理等各環節的文檔、資料、數據統一沉淀為綠地集團華南區的“核心知識庫”。
SaaS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可通過SDK向大公司開放一系列能力:企業客戶可在通用模塊的基礎上做二次開發以滿足特別的需求。
相比于采購需要大量定制化開發或自研的產品,這樣的好處是先有了一層通用的底子,可以大大縮減金錢、時間成本,從而提高公司整體運營的敏捷性。
這就像你需要用電,但并不需要從頭建發電廠,對CIO來說,更明智地做法是主動關注哪些能力是市面上的SaaS廠商已可提供的,哪些還不成熟;做好SaaS、定制化軟件和自研工具之間的分配,為那些需要“拼速度”的一線業務準備好“利器”。
二、大客戶開始用SaaS的第二個原因,是在戰略層面順應“互聯網化”的趨勢。
綠地集團、龍湖地產等公司均是億方云云盤存儲服務的采購商,作為大型企業公司,他們主要通過文件管理的“離線到在線”, 解決過去房地產公司因人員流動造成的資料流失和機密泄露;進一步地,以資料、數據的在線化為基礎,完善搜索、分類、打標簽、文檔關聯等能力,還能為綠地集團計劃中的“知識大腦”建設做準備。
三、第三個因素,則是大型企業需要主動適應組織形態的演變,即建設“開放生態”。
由于技術進步,公司內部以及上下游的各B端之間、B端與C端之間,正產生史無前例的互動——向內看,大公司的森嚴結構正被阿米巴、內部創業逐步打破,從命令式的“強連接”變成了圍繞業務的“弱連接”;向外看,從業務、技術、人才、客戶到供應商的各層面,都出現了更廣泛的合作。這就需要用更輕便、標準的工具實現簡單、高效的對內對外業務協同。
此外,從供給端,也就是SaaS廠商的發展和行業進步來看,近年來,有3個因素增強了大公司使用SaaS的信心。
一是SaaS廠商從產品、技術、服務能力上,都更加靠近大客戶的需求,部分改善了大公司對服務能力的顧慮。
一個重要表現是近年來,SaaS廠商紛紛成立“客戶成功部”,億方云便是國內較早開展“客戶成功”的SaaS廠商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幫助規模龐大、組織復雜的大客戶真正把產品用起來。
在服務綠地集團時,億方云不僅僅是賣產品給客戶,還會從需求調研到后續推廣、實施的全過程中和綠地集團一起迭代產品功能,并協助制作專門的云盤推廣方案和使用指南,幫助員工養成產品使用習慣。
通過一系列客戶成功的工作,僅在最初啟用的兩個月里,億方云的云盤空間使用率就有超過1800%的提升,釋放個人空間1.9T,文件數量達到了60多萬。
二是2017年開始,混合云方案被大量接受,開啟了“數據在本地,應用在云端”的新服務方式,解決了許多大公司的安全顧慮。
三是2015年之后,傳統軟件廠商和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SaaS,這些實力強大的玩家給整個行業打了強心劑。
大公司對SaaS態度的轉變,實質是一次“適者生存”的商業進化和公司戰略思維的升級。
對SaaS廠商來說,未來的競爭在于提升服務能力,解決客戶真正的問題,如幫助客戶提升業務增長、降低運營成本,同時保證用戶的數據安全,以及打通各接口來實現生態化、互聯網化的戰略升級等;而對各行業的公司來說,能繼續成為市場強者的,一定是那些率先使用合適的新技術和新工具,充分認識工具價值的玩家。
對此,我們也有一個大膽的預言:互聯網時代,得工具者得天下!
李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