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常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了解常州歷史,熟悉常州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愛國精神。我盡量按年代排序,陸續分期從一些常州地方文化書籍中,精心編輯出一個系列的常州之最。因平臺文字有限,每期盡量篇幅精短,通俗易懂。本文已發布了七期,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關
常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了解常州歷史,熟悉常州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愛國精神。我盡量按年代排序,陸續分期從一些常州地方文化書籍中,精心編輯出一個系列的常州之最。因平臺文字有限,每期盡量篇幅精短,通俗易懂。
本文已發布了七期,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關注,但大家如有分享于其它平臺(如百度、網易)時,請注明來處,以便于本作者即時與大家相互學習交流,感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最早的編導演全才
常州人陸鏡若是中國近現代第一個會編劇、能導演,而又善于在舞臺上表演的全才。
陸鏡若,原名陸輔,1885年出生于常州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父親陸爾奎為商務印書館編緝,曾主編我國最早的《新字典》(1913年出版)和我國最早的百科辭書《辭源》。陸鏡若從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1906年赴日本帝國大學留學,攻讀戲劇文學和舞臺藝術。
陸鏡若喜歡戲劇,除了在帝國大學學習外,還進日本新劇派代表滕澤淺二郎創辦的俳優學校接受正規訓練,參加坪內逍遙、島村抱月創辦的日本重要新劇團體文藝協會,并拜滕澤淺二郎、伊井蓉峰等為師,求教表演、化裝、舞臺布景等藝術,陸鏡若學到了很多有關編導、表演方面的知識。
陸鏡若雖然不是中國最早話劇體春柳社的發起人,但他1907 年冬加入春柳社后,立即表現出了他的才華。春柳社在日本存在幾年中開展的劇務活動,均由他與另一位常州人吳楠負責。春柳社在錦輝館等上演了《黑奴吁天錄》、《鳴不平》、《熱血》、《生相憐》、《畫家及其妹》等新劇。陸鏡若在《鳴不平》中飾女主角,歐陽予倩扮男主角,演得惟妙惟肖,非常成功,博得滿堂喝彩。
陸鏡若能講一口流利純真的東京話,因演技出色,很受日本觀眾歡迎,曾受日本新劇界邀請,和田本演員島村抱月、松井須磨子、河竹緊俊等同臺演出《哈姆雷特》、《金色夜叉》、《不如歸》等新劇,成為留學生中最出色的演員。1910年夏,陸鏡若回國度假期間,把新劇傳播到上海。與王鐘聲、徐半梅等在上海張園租借了個相當大的溜冰場作為臨時劇場,號稱文藝新劇場,公演他根據英國戲《奴隸》譯編的《愛海波》、日本新派劇作家佐藤紅綠創作的名劇《潮》編譯的《猛回頭》。連續演出三個星期,產生廣泛影響。
陸鏡若畢業回國后,一度在上海都督府任秘書。可不久,又開始以推廣新劇為職業,與馬絳士、 歐陽予倩等發起成立了新劇同志會,并任會長。租借三馬路大舞臺,上演自編自導的《家庭恩怨記》、《社會鐘》。同時,應鳴社邀請,在九江路新新舞臺客串吳稚暉編的革命戲《黃花崗》,飾黃興,演得慷慨激昂,悲壯動人。
1912年8月,他在南京路外灘租謀得利戲院,改名春柳劇場,作為新劇同志會演出場所。春柳劇場先后公演了由陸鏡若自編自導的《運動力》、《寄生花》、《奧賽羅》、《鑄情》、《文明人》、《亡國大夫》、《女律師》等81個劇目。這些新劇的內容大多是稱贊愛國志士、見義勇為者和江湖豪俠;宣揚純潔的愛情、婚姻自由;揭露官場腐敗和社會黑暗;同情被壓迫者、窮人等。所有劇目都是陸鏡若自編自導,同時他還參加演出。歐陽予倩評論他是“當時話劇界的唯一通才”。
陸鏡若為了把新劇推向全國,他率領新劇同志會成員到長沙、武漢、杭州、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強烈反響。1915年,因貧病交加而猝死,年僅30歲。
中國最早的鴛鴦蝴蝶派作家
鴛鴦蝴蝶派是近代小說流派之一。所謂鴛鴦蝴蝶派,誠如魯迅所描繪的“佳人和才子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 它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遺老和洋場新少為排遣精神空虛,用文學形式寄托頹廢生活的時代產物。常州的李定夷、張春帆、許指嚴、吳綺緣等在十里洋場上海文壇非常活躍。李定夷著的長篇言情小說《美人福》和徐忱亞著的《玉犁魂》,被譽為鴛鴦蝴蝶派“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李定夷早年肄業于上海南洋公學。在周少衡創辦的《民權報》任編輯,與小說結下不解之緣。編輯之暇,勤于寫作,撰著的言情小說《霣玉怨》《紅粉劫》先后在《民權報》上連載,風行一時。《中華民報》傾其“英年勃發,才藻繽紛”,約他撰稿,《鴛湖潮》、《茜窗淚影》兩部小說先后發表于《中華民報》。《中華民報》、《民權報》被迫停刊后,李定夷專事寫作,長篇言情小說《美人福》和徐枕亞的《玉犁魂》、吳雙熱的《孽冤鏡》,分別由民權素出版部出版。由于這些小說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受到熱烈歡迎。
隨后,李定夷與徐枕亞合股創辦《小說叢報》,刊載《潘郎怨》(李定夷)、《雷鴻淚史》(徐枕亞)、《斷腸花》(吳雙熱)、《孤鴛語》(楊南村)、《琵琶淚》(蔣箸超)等,將才子佳人的衷情小說推到了高潮,鴛鴦蝴蝶派逐漸形成。《民國舊派文藝期刊叢話》曾評價說:“假如把《民權報》作為鴛鴦蝴蝶派的發祥地,那么《小說叢報》就是鴛鴦蝴蝶派的大本營了。”
國華書局經理沈仲華看到《小說從刊》銷路好,邀李定夷創辦主編《小說新報》,大量刊載《伉儷福》(李定夷)、《鶯魂喚絮錄》(黃花奴)、《恐怖黨》(周瘦娟)等鴛鴦蝴蝶派小說,一時“繼起者風云涌動,小說潮流澎湃全國”。李定夷除《美人福》等30余部小說單獨出版外,還將發表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的小說,匯集出版《李著十種》(長篇)、《定夷叢刊》、《定夷說集》(短篇)等。
最早的皮箱店
老永昶皮箱號開設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地址南大街孫府弄口,經理人陳國賢。只產銷一種漆皮箱,后又生產"本幫皮包",銷售到京滬沿線。數年后,又在南大街增設老九昶北號,以"金雞"為商標,并逐步生產皮鞋、皮帶、皮夾等。民國4年,榮獲農商部囯貨展覽會一等獎章。
最早的機械廠
厚生制造機器廠創辦于民國2年(1913年),創辦人奚九如,廠址西直街鎖橋頭永寧寺,靠制造和修理榨油機、礱谷機等油米機械起家,曾制造過機器客輪、挖泥機船、戽水機器等。民國18年6月,該廠生產的8馬力、27馬力柴油機及水泵參加西湖博覽會展出,柴油機榮獲金、銀質地的“優等獎章”和證書。
30年代初,常州棉紡、染織業已初具規模,由于棉織機械需要量日益擴大,該廠大批制造豐田式織機,并適量生產簡子車、紆子車、經紗機、漿紗機等,產品暢銷滬寧沿線。民國19年至抗戰爆發前夕,該廠所產豐田式布機月最高產量達300臺。民國26年11月,常州陷落,該廠慘遭損失。抗戰勝利后,金圓券出籠及限價政策,使該廠一蹶不振。民國38年初,老板卷空資金遠走臺灣,加上留守資方不善經營,造成嚴重資負倒掛,1954年底欠人民銀行貸款舊人民幣54億元。該廠股東會議決議請求政府收購資產接管企業。常州市委、市政府經反復研究,決定采取破產清理結帳辦法由市政府投資60億元舊人民幣,接辦企業,從此該廠更名為地方國營常州機器廠。
最早的銼刀店
自民國2年(1913年)起,座落在早科坊池塘沿的袁兆興鐵鋪,開始接受大論布廠,厚生機器廠等的鋼銼翻修業務。常州淪陷,該店被焚,后在懷德路161號復業,并更名為袁兆興鐵工場,除繼續翻修鋼銼外,開始自制板銼、三角銼。
最早的浴室
常州最早的浴室,始建于1915年,位于半山亭旁,名新啟堂浴室。以后逐步增多。1941 年1月,劉雪軒等又在磨盤橋合股開辦常州首家女子浴室。
最早創辦中國中醫學校的人
丁甘仁,常州人,原名澤周,是常州孟河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授業于圩塘馬文清,曾拜為慈禧太后治病的名醫馬文植為師。又與族伯丁松溪切磋醫學,醫術遂精。初在無錫、蘇州等地行醫,后至上海仁濟善堂施診。著有《喉痧癥治概要》、《孟河丁甘仁醫案》、《孟河丁氏秘方錄》等。孫中山曾以大總統名義贈以“博施濟眾”金字匾額,懸于上海診所大廳。
丁甘仁在弘揚中國中醫事業的最大貢獻是擯棄保守觀念,將所學、所得廣泛傳授給社會,于1916年在上海普陀南市石皮弄創辦中國第一所醫學校一一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后改為上海中醫學院)。
他所創辦的專業學校為4年制,章程規定以高中畢業和同等學歷者都可報名,經考試后擇優錄取。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開設的課程有:中醫學史、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本草學、 脈學、兒科學、溫病學、方劑學、婦科學、外科學等。改為中醫學院后,又增設解剖學及中醫診斷課等。為了讓學生學習有關臨術及中藥驗方知識,創辦了上海最早的中醫醫院一一滬南、滬北附屬廣益中醫院,設內、外、婦、兒針灸諸科門診和住院部,供學生見習實習之用,將教學、臨床有機結合起來,開創了中醫領域前所未有的新紀元。
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他為聯絡謝利恒等中醫同仁,成立中國中醫學會,任會長,經常組織開展中醫學術交流活動,并創辦《國醫雜志》作為中醫理論的交流陣地,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學方面的專業人才。
最早主編中國醫學辭典的人
中國最早的醫學辭典,是受上海商務印書館之托,由常州人謝觀歷經數年主編完成的《中國醫學大辭典》。
謝觀為中醫世家,并擅長歷史地理,初在商務印書館參與《辭源》中有關地理條目的編寫。先后編有《本國地理》(兩冊)、師范用《地理》以及中學教科書《外國地理》(兩冊)等30余種。余暇又在上海設中醫診所。他認為中國“醫家理論”雖“不逮西醫之翔實”,但“中國文化之盛,疆域之廣,地形氣候之殊,疾病種類之多”,非常有必要編一部“舉要刪繁”,“與夫相傳治法之精華”的醫學辭典,這一想法恰好與商務印書館編纂計劃相一致。
1916 年4月,謝觀召集伍甫生、沈祖昌、周仲賢、周國年、陸如梅等弟子開始擬訂編纂方案。他們除縱覽中國歷朝醫籍外,還借閱朝鮮、日本等國醫藥書籍,總覽醫書達2000余種。凡是這些醫籍中的“人體生理、病名癥候、治療方法、方藥之名、醫書介紹、醫家事跡”等內容,均“條分縷析,刪其重復,裁其空論,輯其精華”。對藥名、病名、方名、身體、醫家、醫書、醫學等七大類內容,用當時最新科學方法予以表述,如藥名的名詞,不僅敘其形態,還對其性質、功用及哪種病用哪種藥效果明顯,哪種應該忌用,作詳盡解釋。至于涉及到以植物根須花葉、動物羽毛齒角等作用藥用的地方,即附圖以便用者識別。先后化了六七年時間,收有7萬余個條目,350萬字的《中國醫學大辭典》編成。
20世紀20年代初,這部四卷大辭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被譽為中國最早的醫學辭典和醫學史上一大盛事,先后再版達31次之多,為歷來辭書之少有。
中國最早的新文學女作家和新文學詩人
常州人陳衡哲是我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之一, 同時又是中國第一個女作家。她以白話文從事創作之早,在整個五四時期文壇上無人可比。
海外著名新文學史專家司馬長風在1975年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史》中說:“1917年,當胡適、陳獨秀振臂高呼文學革命時,首先響應拿筆寫小說的作家最先是魯迅,第二個就是陳衡哲,她實是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女作家。”胡適在1928年為陳衡哲出版的白話小說集《小雨點》作的序中寫道:“當我們還在討論新文學問題的時候,莎菲(陳衡哲)卻開始用白話做文學了。《一日》便是文學革命討論初期中的最早的作品。”這篇刊登在1917年《留美學生季報》第2號上的白話小說,比魯迅的《狂人日記》還要早一年多時間。
陳衡哲從事白話文創作,是1914 年到美國瓦沙女子大學留學后開始的。那是比她早一屆在美國留學的胡適,正與國內的陳獨秀遙相呼應,振臂高呼“文學革命”。他們舉起反封建文化旗幟,提倡用白話創作小說。陳衡哲站在胡適邊,非常贊賞胡適孤軍奮成的勇氣。
1916 年8月4日,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胡適寫信給任鴻雋說:“我此時練習白話韻文,頗似新辟一文學殖民地, 可惜須單槍匹馬而往,不能多得同志結伴而行。只有她(陳衡哲)對于我主張的同情,給了我不少的安慰與鼓舞。她實是我的最早的一個同志。”陳衡哲的《一日》 發表后,胡適立即撰文在《美國的婦女》雜志上大力推薦。以后,她在胡適主編的《新青年》雜志上又發表了《小雨點》、《波兒》等白話小說。
1919年 10月,陳衡哲發表的《老夫妻》,是《新青年》雜志上刊登的女性創作的第一篇白話作品。她是雜志僅有的兩個女性作家之一。她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人家說我發了瘋》等白話詩。《人家說我發了瘋》寫于1918 年9月,比冰心最早的新詩還早兩年多時間。所以,陳衡哲又被稱為是我國最早創作白話詩的女詩人。
最早的博士生
20世紀初,胡博淵作為常州赴歐美留學的學生之一,是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個常州人,被尊稱為“洋狀元”。
胡博淵,字維庼,1898年6月22日出生于常州府陽湖縣雪堰橋一個讀書人家庭,17歲考取唐山路礦學堂,1911年畢業后,進入上海一所留學預備學校補習英語。第二年,清華學校庚子賠款選派的官費生考試在上海舉行。胡博淵因各門學課基礎扎實,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取得較好的成績,被送到美國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留學,專攻礦冶專業。1917年,胡博淵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成為常州第一個博士生。
胡博淵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后,又進匹茲堡大學攻讀石油勘探專業,獲石油工程師文憑。胡博淵匹茲堡大學畢業后,先后任美國印地安那州煤礦公司工程師、太陽石油公司地質探礦師和艾爾華特鋼鐵廠金相室主任。1920年奉召回國,被派到北京龍煙鐵礦廠任工程師,1924年轉到湖北漢冶萍公司漢陽鐵廠任化鐵科主任、工程師,負責該廠的生產建設。1928年,國民政府實業部為加強國家工礦建設,成立礦政司,主管全國礦業開發工作,胡博淵因學識、實現經驗豐富,被任命為礦政司司長。他先后在職6年,對全國礦業的布局設計、發展規劃以及開采等事宜竭盡其力,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為中國的早期礦冶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
最早的衛生學校
常州衛生學校,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校舍面, 萬多平方米,是常州地區最早也是最大的衛生學校。
學校的前身為常州看護學校,創建于1919年。當時,因為人手不足,就以幾間舊房子作為教室和宿舍,開辦看護學校,由武進醫院院長芮真儒兼任校長,專門培養醫院的看護人員,首批學生為醫院里未接受正規訓練的7名看護人員。1921年,學校向中國護士學會注冊,正式對外招生。1933年,為紀念已故校長芮真儒,學校改名為真儒高級護士職業學校,1935 年正式在教育部立案。1937年抗日戰爆發后,學校隨醫院西撤,1938年醫院復診,大部分師生返常。1942 年8月,醫院被日軍占領,學校隨醫院遷至崇貞小學,直到1946年隨醫院搬回馬山埠。
解放初,學校進行改革,成立學生會。1951 年開始拒絕美國津貼,實行自己辦學,1952年,改名為蘇南常州護士學校,1953 年5月,更名為江蘇省常州護士學校。1965 年6月,改名為常州衛生學校。
最早的菜場
常州最早的菜場始建于1919 年,由常州市公益事務所籌劃。同年9月,籌集到股本銀5000元,在縣直街選址試辦菜場。同年12月11日,菜場建好,正式營業,定名為中區第一小菜場,后改名縣直街菜場。隨著城區人口逐步增多,菜場偏小滿足不了市民買菜需要,1927年又重新擴建。1952 年再次擴建,并命名為小河沿菜場。
最早的理發店
最初從事理發的,基本是流動上門服務。1920年,一位姓朱的理發師傅在南大街孫府弄口開設了常州最早的一家明星理發店。1923年,該店被周光明、李正保買去,由他們合股經營。1937年11月, 在日軍侵入常州時毀于戰火。次年,周光明在原址重建,并獨資經營。1945 年擴建3層樓房,業務量明顯擴大,地方上稍有身份的人,都到那兒去理發,成為常州比較有影響的理發店之一。 解放后,參加公私合營, 開設男女兩部對外服務,一樓為男子部,二樓為女子部。后遷到東大街打索巷口新大樓內,恢復明星理發廳名稱。它是常州第一家特級理發廳。
最早編著中國白話通史的人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提倡白話文的新風吹到了史學領域。著名歷史學家、常州人呂思勉,于192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著述的中國第一部白話本通史《白話本國史》。
這部通史是他潛心史學研究后寫出來的,他在《序例》中寫道,中國歷史“要想博覽,很不容易。專看其一部分,則知識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簡要,抄出的書,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鑒》專記理亂興衰,《通考》專詳典章經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現在不同。近來所出的書,簡是很簡的了,但又有兩種毛病: (1) 其所謂簡,是在全部歷史里頭,隨著摘取兒條,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關緊要的。(2) 措詞的時候,隨意下筆,不但把自己主觀羼入,失掉古代事實的真相;甚至錯誤到全不可據”。因此,想通過嚴謹的治史方法,“把原文抄錄,有刪節而無改易。自己的意見,只注明于后”,使學生、自修者看了,“可以做研究國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
《白話本國史》共4冊,60萬字,分六個時期,秦以前稱為上古,秦到唐朝全盛時期稱中古,唐安史之亂到南宋稱為近古,元到清代中期稱為近世,從“西力東漸”到清朝滅亡稱為最近世,辛亥革命后稱為現代。他這樣劃分,是采用新方法達到闡述中國歷史。由于這部書是中國史學界第一部有系統的新式通史,出版后非常受社會歡迎,先后重版達六七次之多,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歷史學家顧吉剛在著《當代中國史學》時評論說:“編著中國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其書無異為變相的《綱鑒輯覽》或《綱鑒易知錄》之類,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
中國最早最年輕的導師
中國最早推行導師制度,是1925年清華大學改為綜合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開始的。國學研究院聘請的4位名導師,梁啟超52歲,王國維48歲,陳寅恪35歲,常州人趙元任33歲,是4位導師中最年輕的。
趙元任被聘之前,剛從美國、歐洲講學回國。趙元任講授的課程是《方言學》、《普通語言學》、《語音學》,同時指導學生對《中國音韻學》、《中國樂譜樂調》、《中國現代方言》進行專題研究。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在《我所知道的趙元任先生》一文中說:“趙元任教我們的‘音韻學’,我對他教的功課很感興趣。后來我去法國學習語言學,就是受趙元任的影響。”趙元任在國學研究院任教授至1929年,先后共4年。
最早的女電影演員
中國的電影事業,最早是從上海發展起來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在影壇的常州籍演員有徐琴芳、陳玉梅、范雪朋、路明等,她們均以自己的出色表演,拍有成名影片,留下不朽形象。其中徐琴芳是第一個進入電影圈的常州人。
徐琴芳出生書香門第,1923 年隨父親移居上海。因愛好戲劇、舞蹈,次年考入顧肯夫等創辦的我國第一所電影學校一一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第一期訓練班,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戲劇、電影理論和表演方面的課程。1925年,她從電影學校結業后,結識正在籌辦藝華影片公司的滬江大學學生陳鏗然(后來成為她丈夫)。在陳的邀請下,引薦胡蝶到藝華影片公司,一起拍攝才子佳人式的第一部影片《秋扇怨》。
從此,徐琴芳開始從影生涯。她一生主演過《山東響馬》、《紅養豪俠傳》、《紅蝴蝶》、《火燒九曲樓》、《健美之路》、《女兒經》、《孔雀東南飛》、《美人魂》、《平步青云》、《亂世女性》等30余部影片。其中1930年至1936年主演的13集電影《荒江女俠》最負盛名,以致“荒江女俠”成了她終身的別稱。她與陳鏗然在1925年五卅運動中,冒著生命危險,現場拍攝了一部極具史料價值的珍貴紀錄片《五卅滬潮》。
近代中國印刷業最早的開拓者
唐駝(1871~1938),原名成烈,字孜權,號曲人,常州人, 書法家,近代印刷業開拓者。因寫字坐姿不正而成駝背,改名唐駝。
5歲喪父,與兄妹靠母洗衣為生。6歲入塾,自幼苦學書法,宗王、歐,后自創一格,時稱唐體。
1901年,為上海澄衷學堂繕寫課本《字課圖書》8冊,3000多字正楷書寫,清晰優美,從而名揚滬上。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爭相以高薪聘他繕寫教科書。以書法起家,且為商界寫招牌,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的市招都是他的手跡,與沈尹默、馬公愚、天臺山人并稱題額寫匾四大圣手。鈔券上的中央銀行、郵票也有他的手跡,在當時收入為滬上之冠。代表作有《武進唐駝習字帖》、《孝弟祠記》、《育和堂記》等。
他深感國內印刷術之落后,赴日本學習印刷技術三年。1906年,與人合資創立中國圖書公司,因經營不善,應聘為副經理,整頓內部,漸有起色。因大火焚毀,轉往商務印書館主持碑帖畫冊的編選和出版。中華書局成立后,應聘為該局印刷所副所長。凡重要業務,如地方官錢局錢票、交易所的成單證券、愛儷園佛經經籍等印件,均由他親自接洽,親自繕寫合同或信件。當中華書局經濟陷于困境,由于他苦心經營,印刷業務發展很快,而改變了書局的逆境。
在任中華書局印刷所副所長期間,他大力引進日、美、英、德等國先進印刷機器,并請德國專家傳授技術。數年間,中華書局的出版和印刷事業突飛猛進,教科書印刷占全國3/10。1938年該廠引進5架德制巨型輪轉凹型機印郵票和鈔票,發展成為遠東最大的印刷企業之一,完成了他當年的夙愿。
?由于深知印刷業的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向,他先后選送沈逢吉、柳傅慶等人留學日本、法國。沈逢吉后來成為中國最負盛名的凹版雕刻家,并培養了以雕制民國中央銀行孫中山頭像而聞名世界的名雕刻家趙俊等40余人。柳傅慶后來曾創辦主編我國第一份學術性印刷刊物《中國印刷》,設計制造我國第一臺照相排字機,被德國印刷界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珍寶”。
在六年內揮毫三萬副對聯。曾雇用兩三人磨墨,但磨墨費時費力,他竟研究制成磨墨機。
20年代末的一天,藍天白云,銀鷹盤旋在上海的上空,突然撒出了萬千色彩斑斕寫著賣字潤格的小型降落傘,引起萬人佇立街頭仰望的轟動效應。這則中國廣告史上空前杰作的創意和實施者就是書壇奇才唐駝。
最早的制鏡店
鼎泰祥五金號開設于民囯15年(1926年),店址西瀛里,店主徐世勛。經營工具五金、日用五金、皮件、玻璃等。1937年11月曰軍侵常,店被毀。1944年,職工劉志明籌款1000元,用原名在南大街重新開張。1956年并入鏡箱算盤生產合作社。
中國最早的工農紅軍電臺臺長
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陳列著一部很簡陋的收報機,它就是工農紅軍第一個電臺臺長王諍使用的電臺。
王諍,原名吳人鑒,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常州府陽湖縣戴溪橋。1928年考入南京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后隨校并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習。1929年提前離校,在國民黨軍任無線電報務員。1930年12月,吳人鑒所在國民黨軍交通兵團無線電第1大隊第一大隊第五分隊人員被紅軍俘虜,加入工農紅軍。從此,吳人鑒改名王諍,獲得新生。
紅軍有了電臺和無線電技術人員后,經朱德、毛澤東批準,于1931年中旬成立了紅軍第一個無線電隊,任命王諍為隊長,派總前委特務支隊副政委馮文彬為政委。王諍立即著手三件工作:一、開辦培訓班,培養紅軍無線電通信的報務員和機務員;二、建議紅軍總部通知前方部隊,保護繳獲的無線電通信器材及有關元器件和技術資料;三、收留懂得無線電技術的被俘人員。經他與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很快無線電隊就擁有了100多人。
隨著無線電臺、人員的增加和戰事傳遞信息的迫切需要,1931 年6月,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決定成立無線電大隊,王諍任大隊長,下設無線電4個分隊。1933 年在中央蘇區八一建軍節,王諍與陳毅、張云逸、彭雪峰、羅瑞卿、肖克、何長工、滕代遠,程子華等一起,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級紅星獎章。1934年,王凈任中央軍委三局(通信聯絡局)局長,主管我軍通信業務。
高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