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董酒廠是一個主要以生產國家名酒——董酒為主的企業,從1958年恢復生產至1978年,企業年年都出現虧損,生產越多虧損也越大,企業的負擔就越重。未分廠時,虧損部份由酒精盈利中沖虧,不足部份由財政彌補,稱為政策性虧損。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太
董酒廠是一個主要以生產國家名酒——董酒為主的企業,從1958年恢復生產至1978年,企業年年都出現虧損,生產越多虧損也越大,企業的負擔就越重。未分廠時,虧損部份由酒精盈利中沖虧,不足部份由財政彌補,稱為政策性虧損。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太低,稅收高。按當時價格計,每生產一噸董酒,企業虧損達700余元。董酒廠與酒精廠分開獨自建廠以后,企業要自己負起盈虧責任,盡快扭虧為盈,才能使企業生存發展。那時候企業產品的價格是由物價部門審定,在這種狀況下廠部采取了開發新產品,以付(產品)養主(主導產品)降低消耗、成本等扭虧措施,以開發新產品的經濟效益彌補虧損。在分廠前,為確保董酒質量,將董酒次品開發為遵義窖酒出售,但因為定價低于董酒,也沒能為企業增添效益。
自1957年至1976年,董酒都是在遵義酒精廠的董酒釀造車間生產的,由于產量上不去,董酒車間在1976年自立門戶,成立了貴州遵義董酒廠。董酒廠獨自建廠后先后開發新產品有:玉香液、杜仲酒、杞園酒、窖梁酒、董窖、董醇。
▲玉香液酒標
一、玉香液。玉香液酒是以玉米為主要原料,以董酒香醅,借鑒董酒生產工藝采取串香工藝釀制的55白酒,以玉米釀造和董酒香醅串香而取名。1976年8月中旬,由陳鋦初提出試制玉香液,并抽調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老工人夏雨林、李紹斌帶領幾名剛進廠的學工,組成“玉香液”試驗班,夏雨林任班長。由于資金短缺,試驗班因地制宜,土法上馬,修建烤酒灶一座,糖化箱2個,烤酒房以磚柱木架蓋油毛氈一間,平整生產場地50平方米,廠里僅投資修建生產必需的配套工程7個小窖池,至9月止,試制玉香液的生產準備基本完成,9月下旬,派出夏雨林、李紹斌等人到綏陽縣酒廠觀摩學習用玉米釀造白酒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在兄弟酒廠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掌握了釀造玉米酒的生產特點和規律,以及使用根霉曲糖化、發酵的方法。1976年10月初,開始了玉香液的試制工作, 10月中旬,經全體試制人員的共同努力,試制成功第一批玉香液酒,經質量鑒定,完全達到試驗要求,試驗取得成功。玉香液酒的特點概括為:酒液清澈透明,入口醇和,香氣濃郁,無包谷酒味,具有一定的董酒風格特色。10月下旬,玉香液酒正式投入批量生產,試驗班在人員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生產任務從試制期每天烤一酢增至烤兩酢(每酢投料150公斤,產酒63公斤,日產量增加1倍)。
▲玉香液工藝流程圖
1977年10月,試驗班全班人員為了進一步提高玉香液產量,將每酢投料15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達到每酢平均產酒168公斤水平,充分利用了設備的生產潛力,提高了單位產量。從1976年10月至1981年止,共生產55度玉香液269噸。1976年10月25日,遵義地區計委對“遵義董酒廠關于新產品玉香液廠銷價的報告”作出批復:同意遵義董酒廠試制的新產品55度玉香液,出廠價為:散裝每噸2440元,瓶裝每噸3340元(1斤裝每瓶1.67元).在遵義市銷售:0.5公斤裝每瓶批發價1.92元,零售價2.10元。該批復下達后,玉香液開始投放市場,產品主要銷售國內及省內,至1978年止共銷售114.4噸,實現盈利。1979年12月,董酒年產300噸擴建工程破土動工,因需要足夠的土地面積修建新烤酒車間,而拆除了玉香液生產廠房。從此,玉香液專灶便停止了生產,改由其它灶兼作,至1981年全部停止生產。
二、杜仲酒、杞園酒。1977年3月,繼“玉香液”酒試制成功后,廠部決定開發試制新產品——杜仲酒、杞園酒,以實現產品的多樣化,進一步滿足市場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也為酒廠創造更多經濟效益。杜仲酒是采用杜仲(生、熟兩料)、寄生、當歸、枸杞等名貴中藥材,在58度高梁酒內浸泡,加入適量的冰糖和白糖調整甜度,經過勾兌、貯存、降度及過濾處理而得的36度配制酒。杞園酒是以枸杞、桂園肉等名貴中藥材,在58度高粱酒內浸泡,加入適量的冰糖和白糖調整甜度及過濾而得的30度的配制酒。這兩個品種的試制任務,由技術員劉旋龍擔任,試制初期,為了熟悉和掌握配制酒的生產技術,廠部派劉旋龍帶領三名女學工到貴陽花溪酒廠和安順酒廠參觀學習刺梨酒、杜仲酒的生產工藝和經驗,獲得了第一手資料,莫定了試制中需藥材配方比例和試制工藝的基礎。
▲杜仲
1977年5月,制定出噸酒配方及工藝。杜仲酒噸酒需:杜仲33Kgg、寄生38Kg、當歸50K9、枸杞34Kg、高梁酒800Kg、冰糖50Kg、白糖50Kg。杞園酒噸酒需:枸杞35kg、桂園酒60kg、高粱酒612kg、冰糖50kg、白糖50kg。
配制酒生產工藝:藥材(精選)→洗凈→浸泡(高粲酒)→加糖→勾兌(降度)→品嘗→存放→過濾→包裝→檢驗(出廠)
配方及工藝確定之后,立即投入配制酒的試制工作,為了早出成果,試制人員在藥材投人酒內浸泡后,利用報廢的高壓殺菌器改制成過濾筒,用木板制作過濾環,白布縫制成過濾袋,制成了一個簡易濾器解決了設備不足的困難,在勾兌階段,為了使產品在色、香、味、格(風格)四個方面取得預期效果,使用了“優選法”和“正交試驗”。經過試驗,使配制酒生產工藝得以完善并于當年試制成功,1977年生產杜仲酒、杞園酒為1.3噸;1978年為5.4噸;1979年為2.3噸,并在1978年春節起陸續投放市場,略有盈利。
杜仲酒、杞園酒具有酒液色澤艷麗,入口醇和甘甜、香味清雅,適量飲用則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杜仲酒具有降低血壓的功能,適于高血壓患者經常飲用。杞園酒則具有開胃健牌之功效,市場反映頗好。
但由于生產經驗不足,過濾設備較差,全廠資金周轉困難,成品貯存期相應較短,產品(配制酒)裝瓶后還有部分沉淀物,加之對產品的宣傳介紹不夠,核定價格略偏高(杜仲酒瓶/斤價格2.63元,杞園酒瓶/斤價格2.4元)等因素,致使產品銷路不好,于1980年下半年停止了杜仲酒、杞園酒的生產。
三、窖梁酒、董窖。窖梁酒是一種以白酒或食用酒精,采用串香工藝,即以白酒或食用酒精為底鍋水串蒸經加入大曲在大窖中長期發酵(10個月以上)制得的香醅而得酒,再經貯存、勾兌面成的58度優質白酒。由于開發的新產品配制酒銷路欠佳,主要產品董酒處于虧損狀態。在進一步降低消耗,減少董酒生產成的同時,努力挖掘設備能力,發揮董酒串香工藝優勢,于1980年開發了窖梁酒這一新產品以鞏固和促進董酒的生產和發展,滿足市場廣大消費者的需要。
▲窖粱酒標
1980年初,陳錫初召集廠內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和經豐富的老工人,研究制定了新產品窖粱酒的生產工藝試制方案,繼而開始在烤酒一、二班進行試驗生產。窖粱酒的試制工作開始后董酒一、二班的工人在酒生產的間隙中爭取時間,利用釀制董酒的生產設備進行新產品的試制,從而降低了試制的生產成本,加速試制進程。1980年春節期間,試制成功并轉入批量生產。逐漸投放市場,各項指標均達到試制方案預期值。
▲董窖酒標
窖粱酒從開始試制到1985年2月底止,窖粱酒總產量共達765.3噸。新產品窖梁酒的試制成功,減輕了企業生產董酒在資金上所承受的經濟壓力,企業經濟實力得到增強,為促進企業發展,促進主產品董酒的生產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董窖酒標
1985年2月底,廠部決定停止窖梁酒的生產。同年3月,取代窖粱酒的新產品董窖酒試制成功。董窖是用白酒串蒸、董酒香醅而得酒基,經貯存后加人部分董酒勾兌而成的其它香型酒,屬于中檔優質白酒,它是在窖粱酒生產工藝的基礎上,精心選料通過改變勾兌方法(即在勾兌中加入適量比例的董酒)而得的新產品。因此,它的試制期短,生產周期不長。3月中旬便在董酒一車間正式投入批量生產,生產中仍采取利用董酒生產間隙,充分利用能源的辦法,1985年共生產董窖211.7噸、1986年在其他車間擴大產量后,達到377.3噸,超計劃完成生產任務。董窖在質量上較之窖粱酒有很大提高,不僅口感醇甜爽凈、酯香舒適,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董酒風格。1985年投放市場后,源源不斷銷往國內各省、市,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好評,特別是在長江以北,特受歡迎。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董窖也以強大的生命力,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而發展。
四、董醇(低度董酒)。董醇取名于開發初期,1986年后內部叫低度董酒,是1983年以來開發最成功的新產品。為適應消費需要,逐步走上名優白酒低度化之路,1983年,酒廠與貴州省輕工研究所合作,開始低度董酒試制工作,初試樣品于84年3月在貴陽通過省級鑒定,得到了與會領導、釀酒界技術人員的認可。1984年5月23日,輕工業部下達(84)輕科字17號文件,將低度董酒正式列入科研計劃,項目性質:新產品。項目名稱:低度董酒。主要研究內容:利用董酒的付產品,經除雜重勾兌法,研制低度董酒。主要用途技術及經濟效果,利用名酒的付產品,研制低度酒,增加外匯收入和國內市場需要,酒度40度,具有名酒風格,質量符合國家蒸餾酒指標。起止年限:1984-1985年。主要承擔單位:貴州省輕工研究所、貴州省董酒廠。項目負責人:丁靜慶、翹彥。
1984年9月貴州省輕紡工業廳及遵義市經委主持召開了低度董酒中試工作可行性論證,1985年中試工作在董酒廠開始。中試產品很快提供給有關部門及單位的人士品償征求意見,均獲好評,1985年10月全國及省內部份專家到遵義品償了中試酒樣,給予了高度評價。中試幾批產品,感觀指標、理化、衛生指標均符合貴州省“董醇”企業標準,參加1986年1月29日部級技術鑒定會(貴陽)的17個單位28名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國家評酒委員3名,省級評酒委員5名),一致認為:酒液晶瑩、透明、香氣幽雅、藥香協調舒適、入口醇厚、甘爽味長、低而不淡,加冰加水不混濁、口味仍佳、保持了董酒獨特風格,同意該產品通過技術鑒定,轉入批量生產。
▲董醇工藝流程圖
38度董酒(董醇)的試制成功,打破了濃香型酒高度低度一統天下的局面,它采用除雜、重勾工藝,在低度酒生產技術上有所突破,在低度酒質量上有所突破,在“其它香型”酒降度極難上有所突破。1986年12月低度董酒研制成果評為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負責這一項目的丁祥慶、賈翹彥、劉明濤等人記二等功。低度董酒(董醇)1986年12月在貴州省第四屆評酒會上評為貴州名酒,獲金尊獎;同年獲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1988年12月在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金獎; 1991年又獲第三屆國際酒、飲料酒東京博覽會金獎。
▲董醇酒標
38度董酒以其獨特風格、優良酒質受到我國釀酒專家周恒剛、沈怡方、熊子書、曹述舜等高級工程師及有關經濟銷單位和廣大用戶的好評。釀酒界專家周恒剛在評定書上寫出:38度董酒香氣濃郁協調,極其接近原酒,在口味上細膩悠長,這一點比一般低度酒尤為出色。尾味干凈,特別是藥香適宜,這就突出了自家風格,不與濃香型酒混淆,關于這一點是極其可貴的,這是一件杰作,是極其成功的。
金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