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花朵財經原創植發第一股,上市即禿頭。3月15日,隨著雍禾醫療股價突然大跌30%,創下6.89港元每股的歷史低點,一則最近互聯網大廠四處裁員,程序員沒錢植發的段子廣為流傳至今。但現實真的如此嗎?事實自去年12月13日,雍禾醫療以15.80港元
花朵財經原創
植發第一股,上市即禿頭。
3月15日,隨著雍禾醫療股價突然大跌30%,創下6.89港元每股的歷史低點,一則最近互聯網大廠四處裁員,程序員沒錢植發的段子廣為流傳至今。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自去年12月13日,雍禾醫療以15.80港元每股的發行價赴港上市,到如今上市3個多月以來,雍禾醫療股價已經跌去一大截。
作為植發第一股,為何會如此不受待見?
比程序員沒錢植發更可怕的是,2.5億脫發人群撐起的植發行業,仿佛是個泡沫。這是一個極度依賴營銷,給消費者洗腦,但植發效果卻極其不佳的泡沫。
雍禾植發是怎么崛起的?
當顏值經濟大行其道,只要抓住人們對顏值的注意力,企業多能大獲成功。
根據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預計2021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1846億元,重回20%以上的增長通道。
雍禾醫療正是憑借這股顏值經濟東風,迅速拔山就勢而起的。
2001年,未滿20歲的張玉在中學畢業,當了兩年退伍兵后,成為了一名北漂。
一開始,由于沒有什么工作經驗,以及自身學歷也并無過人之處,張玉只能到一家報社做起銷售工作,其中主要工作內容是給報紙拉廣告。
然而,正是這一份工作經歷,改變了張玉的一生。
在工作途中,商業嗅覺靈敏的張玉,從接觸到愿意投放廣告的醫美公司里,發現了行業的暴利。其中,仍處一片藍海的植發領域,成為了他下海的方向。
2005年,張玉在雍和宮附近的雍和家園小區租下了一所房子,由此雍禾植發的傳奇,從這家不起眼的小診所開始了。
論起當年的創業背景,張玉相當艱難。
比如在早些年,敢躺在植發手術臺上的人,一度被調侃為“勇士”,因為當時的“FUT植發術”,它需要先從后腦切下一條頭皮,再提取毛囊、縫合頭皮、種植毛囊。
術后會在取發區留下一道明顯的疤痕,還可能會傷及后腦神經,導致一些術后后遺癥,嚴重者可導致終生偏頭痛等。
直到美國人發明了突破性的“FUE植發術”。采用微型鉆孔器提取毛囊,不開刀、痛感低、愈合快,且完美規避了FUT有疤痕的缺陷。
面對這一技術突破,商業嗅覺靈敏的張玉很快就從美國買回了一批寶貴的FUE醫療器械和技術資料,并開始組建植發專家團隊。
憑借率先在行內引入先進醫療器械,雍禾植發也迅速從一眾小型植發機構中實現了脫穎而出。
如此說來,是領先的技術成就了雍禾?
瘋狂的營銷支出
說實話,一開始率先在行內引入先進醫療器械的確容易大獲成功。但是,隨著企業的成功,必然會導致引入同種技術的競爭者蜂擁而至。
最終分析發現,若論雍禾最大的功臣,恐非強勢的營銷莫屬,而絕非技術。
據悉,在張玉剛創業時期,當時植發患者并不多,要么熟人推薦,要么懵懂尋來。而且在那時一臺植發手術就價值一兩萬,同行也瘋了一樣的搶患者。
然而就在彼時,張玉將他在職場所沉淀下來的營銷才智,發展到了淋漓盡致。
透過招股書不難發現,雍禾醫療銷售和營銷開支占了收入的絕大部分,營銷開支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占總收入的49.6%、53.1%、47.6%及54.9%。這意味著雍禾醫療有將近一半的收入都拿去做了廣告、獲取客源。
時至今日,在地鐵、電梯等地方,也依然能夠隨處可見雍禾植發鋪天蓋地的廣告。
如此風格,給雍禾醫療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2018-2020年,雍禾醫療營業收入分別為9.34億元、12.2億元、16.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32.4%;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350萬元、3560萬元和1.63億元。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若按2020年收入計算,雍禾醫療還是植發醫療服務及醫療養固服務市場規模最大的企業,分別占10.5%及4.3%的市場份額。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2021年上半年,雍禾醫療研發費用分別低至780.7萬元、886.9萬元、1181.5萬元、615.1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僅為0.8%、0.7%、0.7%和0.6%。
不過,這并不影響公司的高毛利。
2018-2021年上半年,雍禾醫療毛利率分別為75.2%、72.6%、74.6%、73.6%。同期,每位植發患者平均開支分別高達26097元、27799元、27868元和26782元。
面對客單價極高,而且毛利率也很可觀,但研發費用卻出奇的低,企業的壯大似乎僅靠瘋狂的營銷,這不是收割韭菜,又是什么?
植發生意的水有多深?
客觀上講,即便到現在,敢去植發的還算是位“勇士”。
此前據新華社報道,植發價格高低不一,一個毛囊單位價格多在10元到20元。如果一次植發數量達到3000個毛囊單位,則意味著花費在3萬元到6萬元。
可盡管價格高昂,但植發效果卻不一定能如意。
比如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就有不少植發失敗的網友吐槽,移植了2500個毛囊單位,結果存活不到一半,植發的部位頭發稀疏,反而大不如從前了。
雍禾醫療同時面臨著此等問題。
黑貓投訴網上,某消費者指出,于2017年4月在沈陽雍禾植發做了植發手術,當時簽合同說存活率在90%以上,而且是9年內不會掉,但前一段時間發現頭發上面已經大面積脫落,兩邊額角位置也已經完全可以看見頭皮,有兩個禿頂的坑。
另有消費者反饋稱雍禾成活率極低,取發區一直過敏,跟醫生反映回復說正常,結果導致過敏,大量脫發,各部分密度小于術前。
新華社還曾援引數據稱,全國會做植發手術的醫生,不到真正執業者的1/10。有些不正規機構宣傳的醫生主刀,來人是掛名,手術卻是速成醫生完成的。
黑貓投訴網上就有消費者表示,在雍禾深圳分院進行植發手術,術后發現兩位種植師在兩側種植區差異非常大,表現為種植發角度不同,疏密不同,長短不同。一個月后,一側種植區效果良好,而另一側則出現頭發生長混亂,存活率低,出現“斑禿”效果。
2018年和2020年,雍禾醫療青島、南昌分公司也曾分別因涉嫌無證行醫被處以行政處罰。
換句話說,出了高價錢,不僅植發效果大不如意,而且還有可能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的后遺癥。論植發,這不是勇士,又是什么?
在此背景,也直接導致了更多人寧愿禿著也不去植發。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植發手術量約為51.6萬例,市場滲透率僅為0.21%。
雖然行業發展了幾十年,但市場滲透率還是如此之低,為了打開市場,企業也只能對消費者進行瘋狂的洗腦式營銷轟炸。
例如,自2018年7月起,上海雍禾愛慕門診部有限公司在美團APP上宣稱其所實施的植發手術具有“保證毛囊成活率達到95%以上”的保證率,并采用個別病例術前術后對比圖片和文字內容作為宣傳。
結果在2021年6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2021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第二批典型案例中,其被責令立即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并處罰款15萬元。
不可否認,植發市場需求尚未得到滿足,還存在較大發展空間。但是,這種僅靠營銷的破局,真的能夠持續忽悠消費者去買單嗎?
李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