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學語文六下
《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教學設計
陳德兵
教學目標:
1.閱讀原著節選,梳理小說重要情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提出自己的疑問,努力從原著中找到答案。
3.品味小說中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初讀課文,梳理情節
一、導入新課,概說內容
1.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名著之旅”。請大家默讀課文,簡單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生默讀。
3.全班交流:課文主要講 。
預設:課文主要講湯姆?索亞和貝琪從山洞里獲救前后的故事。
預設:課文主要講湯姆?索亞和貝琪從山洞里獲救前全鎮人對他們的擔心,獲救后全鎮人的欣喜、激動,聽他們講述歷險的經過,以及人們為了避免類似事件而采取的措施。
二、圈畫人物,弄清關系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請你一一圈畫出來。
預設:全鎮的人們、撒切爾太太、波莉姨媽、湯姆、貝琪、乘小船的人、一戶人家、哈克、道格拉斯寡婦、“衣衫襤褸的人”、撒切爾法官、法官的朋友、印江?喬埃。
2.簡單說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
(1)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評。
(2)教師補充:
撒切爾法官和撒切爾太太是貝琪的父母。
波莉姨媽是湯姆的姨媽,湯姆是一個孤兒,被姨媽收養。
哈克是湯姆的好朋友,也是一個孤兒,經常和湯姆一起出去“探險”。
三、梳理情節,聚焦脫險
1.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將文章分為若干部分,并給每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預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全鎮絕望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迎接歸來
第三部分(第5-15自然段)身體恢復
2.在課文中,大家最感興趣的莫過于湯姆向大家講述歷險探險的經過了,請你根據湯姆的講述,完成以下圖表:
(向前探路)→( )→( )→( )→( )→(獲救送回)
3.全班交流。
預設:(向前探路)→(發現亮光)→(告訴貝琪)→(說服貝琪)→(出洞呼救)→(獲救送回)
4.我相信關于二人山洞脫險的經過比課文中寫的精彩多了,課文為什么寫得這么簡單呢?
預設:
——這是對二人歷險的再現,所以沒有必要詳寫,以避免重復累贅;
——這是湯姆的口述,而且是轉述,不是作者的敘述,所以不需要詳寫;
——湯姆剛剛獲救回來,身體虛弱,也不可能對細節詳加敘述。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人物關系、故事情節等角度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板塊二:細讀課文,感知人物
一、細讀課文,說說湯姆
1.湯姆是課文的主角,也是小說的主角。“窺一斑而知全豹”,僅從節選的這一部分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湯姆身上的一些特點來。下面,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針對湯姆做做批注。
2.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我感覺湯姆是一個 的孩子。你看: 。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評點。
預設:
——湯姆是一個沉著勇敢的孩子。你看,在山洞里,貝琪很虛弱了,他便安頓好貝琪,自己一個人到前面尋找出口。
——湯姆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你看,在山洞里,他為了保證可以原路返回,使用風箏線做標志,這樣就不會迷路了。
——湯姆是一個耐心的孩子。你看,當他把發現出口的消息告訴貝琪時,貝琪根本不相信,他便費勁口舌說服貝琪,直到貝琪相信為止。
——湯姆是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你看,回到小鎮上后,他將整個經歷講給全鎮的人聽,回報大家的關心。
——湯姆是一個有點虛榮的孩子。你看,他在跟大家講述歷險過程時,還不忘夸張地吹噓一番。
——湯姆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孩子。你看他身體一恢復,就立即去看望自己的好朋友哈克,而且去了幾次。
——湯姆是一個關心他人的孩子。你看,當他聽說山洞被封住了時,臉色變得煞白,因為他知道印江·喬埃還被困在洞里。
——湯姆是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你看,當全鎮的人找不到他和貝琪時,全部陷入悲傷和絕望;當大家得知他和貝琪回來了時,又是那樣興奮和激動。這都說明大家是很喜歡湯姆的。
……
4.教師小結:至于小說中的湯姆是不是這樣呢?還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一些特點呢?大家回去以后找來原著讀一讀吧!
二、細讀課文,說說其他人
1.課文中除了寫到了湯姆,還有其他很多人,那么,他們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大家也來說一說。
2.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不同角度對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進行評說,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重點在評說主要人物。】
板塊三:品析比較,揣摩語言
一、咀嚼品析,欣賞語言
1.這篇小說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被公認為世界兒童小說中的經典。除了小說的情節、主題和人物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外,它的語言,也非常優美,值得我們欣賞、借鑒。下面,我們就來好好品析一下課文中的語言。
2.請大家用這樣的句式說話:
我特別喜歡這一句話: ,因為 。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評。
二、比較琢磨,揣摩語言
1.我們所讀到的這部小說,是作家翻譯過來的。不同的翻譯家,對原著的理解不一樣,翻譯出來的文字最后也有所不同。就本篇課文而言,你覺得翻譯家有沒有哪些地方表達得不夠準確或者不夠恰當?你覺得怎樣說可能會更好一點?
2.學生默讀,思考琢磨。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評。
預設:
——他們認為孩子明擺著是找不回來了。
這句話中“明擺著”不太恰當,“明擺著”有點袖手旁觀的意思,好像是很不情愿再去搜尋孩子了。如果換成“一定”“十有八九”,可能好很多。
——半夜時分,鎮上傳來了發瘋般的鐘聲。
用“發瘋般”來形容鐘聲,給人帶來的是一種不安和恐懼的感覺,與此時大家興奮、激動的心情不匹配。
——他們邁著雄壯有力的步伐。
“雄壯有力”一般形容軍隊里非常整齊、非常有節奏感的步伐,與此時人們的狀態不太符合。
——這是這個小鎮前所未有的最輝煌的一個夜晚。
“輝煌”一般指所取得的成就很大,這里用來描述人們內心的喜悅,不太合適。另一個譯本用的是“激動人心”,比較妥帖。
——湯姆躺在一張沙發上。
“躺”用在這里不太合適,一是不夠禮貌,圍著的人中有很多長者,湯姆躺著跟大家說話多不禮貌啊;二是不太真實,湯姆跟大家描述探險經過,一定是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的,“躺”著是沒法這樣去跟大家交流的。
——因為她很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也愿意死掉。
無論如何,貝琪是不可能“愿意死掉”的。所以這處翻譯不夠準確。
——有的人還用嘲弄的口吻問他是否還想再去那個山洞走一趟。
“嘲弄”明顯不懷好意,這些成年人“嘲弄”湯姆說不過去,不如改為“開玩笑”比較合適。
4.教師小結:我們的揣摩有沒有道理呢?大家有兩條途徑可以去驗證:一是讀一讀不同的譯本,二是長大后讀一讀英文原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對于優美的語言我們應該加以吸收和借鑒,對于不太恰當的語言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批判精神。】
板塊四:前后勾連,提出疑問
一、激勵思考,鼓勵質疑
1.同學們,我們所讀的課文只是小說的一段節選,前面發生了什么、后面將發生什么,我們一概不知。所以,單純地閱讀這樣一篇課文,大家一定會冒出很多疑問。現在,大家不妨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看看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們解答。
2.學生默讀思考。
3.全班交流,提出自己的疑問。
預設:
——“衣衫襤褸的人”是誰?
——卡迪夫山發生了什么事情?
——印江·喬埃是誰?他為什么也在山洞里?他為什么沒有跟湯姆他們一起行動?他有沒有獲救?
——湯姆、貝琪、印江·喬埃為什么要到這個原始山洞里去?他們想要做什么?
——湯姆怎么使用風箏線的?他們哪來的風箏線?
——哈克為什么病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湯姆和貝琪在山洞里一共呆了幾天?他們是怎么度過這幾天的?他們還經歷哪些艱險?
……
4.以上問題,有同學可以解答嗎?
二、回到原著,激發興趣
1.看來,縈繞在我們腦際的這些問題,要想得到解答,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找到原著好好讀一讀了。這是一本怎樣的小說呢,我們不妨聽聽評論家們的意見。
2.課件出示,學生朗讀:
《湯姆·索亞歷險記》就是一部幽默小說,它不僅人物幽默,情節幽默,語言也幽默。
——彭懿
一百多年來,湯姆的故事仍令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感動。馬克·吐溫創作湯姆·索亞的故事,表面上看純粹是為了娛樂,就像一個人永遠忘不了一些童年往事,忍不住要把它們寫出來才安心。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本書里挖掘出許多深邃的思想來。
——阿甲
3.簡介作者:
馬克·吐溫,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最具美國本土特色的作家”。2006年被《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馬克?吐溫幼時家境貧困,生活艱辛,這一段經歷為他今后的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他的筆名馬克 ? 吐溫就取自船工生活,意思是“測標兩英尋”。
4.向大家推薦幾個不同的版本。
教學目標
1.默讀節選片段,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情節的吸引之處。
2.感知人物形象,尋找自己身邊的伙伴的相同點,并閱讀原著,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學重點
默讀節選片段,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情節的吸引之處。
教學難點
感知人物形象,尋找自己身邊的伙伴的相同點,并閱讀原著,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課件: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簡介、作者簡介、詞語解釋、課文插圖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激發閱讀興趣
【出示課件1】
1.我們剛剛閱讀完兩篇外國名著,魯濱遜的荒島漂流和小男孩尼爾斯的騎鵝旅行喚起了我們無限的想象。今天,我們要閱讀的是一部美國的長篇小說,認識一個叫湯姆?索亞的小男孩(出示插圖【出示課件2、3】),他驚心動魄的歷險連大人都稱羨不已。
2.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
3.齊讀課題。
【出示課件4、5】4.作者簡介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擅長使用幽默和諷刺,對后來的美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他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競選州長》《百萬英鎊》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板書:馬克?吐溫 美國作家)
5.貪玩、渴望冒險,不喜歡被約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這部小說中,湯姆?索亞的天性得到充分發揮。讓我們來看看他為我們實現了怎樣的夢想。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課件6】1.默讀節選片段,說說這部小說主要寫了什么。(板書: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講述的是湯姆和貝奇從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在湯姆這些冒險的經歷中,你覺得最驚險的是什么?哪些情節特別吸引你?說說這個片段中你覺得精彩的地方。
引導學生關注表達的特點:
如,A.細節描寫傳神--薩契爾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絕望狀態和湯姆講述自己的歷險過程時的語言,都細膩地表現出了人物的心情與性格;
B.語言描寫生動--湯姆在講歷險時不停“怎樣”“如何”,夸張與吹噓溢于言表;側面烘托:小鎮上人們的表現,有力地襯托出湯姆的冒險與勇敢機智的精神;
C.幽默:如鎮上的人們略顯失常的表現,“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結隊地迎接,邁著雄壯有力的步伐,浩浩蕩蕩地穿過大街小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排著隊摟著獲救的孩子又親又吻,使勁握著撒切爾太太的手,淚水如雨,灑了一地”等。
(板書:湯姆和貝奇失蹤后人們的悲痛心情 湯姆和貝奇歸來后人們的喜慶場景 敢于冒險的精神 湯姆得意地講述山洞歷險的經歷 湯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三、再讀課文,感知人物
【出示課件7】
1.再讀精彩片段,圍繞下面的問題交流:
你覺得湯姆是個怎樣的孩子?哪些地方給你的印象最深?在這段歷險中,你對湯姆有了怎樣的認識?
結合具體的內容來簡單說一說:
如,A.是個樂觀勇敢的孩子,當山洞中迷路,貝奇絕望時,三次探路,最終找到通道;
B.是個足智多謀的孩子,在已經迷路的情況下利用風箏線探路;
C.是個有愛心的孩子,恢復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D.是個頑皮的孩子,講精彩歷險過程,還不忘夸張地吹噓一番;
E.是個喜歡冒險的孩子,當有人問他是否還想再到那個山洞走一趟時,他說自己不會在意的。(板書:敢于冒險的精神)
2.小組討論交流并派代表進行匯報。
3.師生總結: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才能等。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于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沖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四、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8】
小組合作:你覺得湯姆是個怎樣的孩子?哪些地方給你的印象最深?在這段歷險中,你對湯姆有了怎樣的認識?
結合具體的內容來簡單說一說:當山洞中迷路,貝琪絕望時,三次探路,
最終找到通道;
在已經迷路的情況下利用風箏線探路;
恢復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講精彩歷險過程,還不忘夸張地吹噓一番;
2. 【出示課件9】拓展延伸:
在湯姆的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邊伙伴的影子嗎?聯系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說說自己的感受。
3.湯姆是個多種角色的復合,他身上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性格特征,也許有著你的影子。如果你還想知道湯姆其他有意思的故事,課下就去讀一讀【出示課件10】《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吧。
五、布置作業
1.查找資料,了解作家馬克?吐溫;
2.閱讀小說,標記好你認為最有趣的段落,結合對湯姆的認識寫一篇心得體會,也可以摘錄精彩句段,準備參加班級讀書會。
板書內容:
教學反思: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湯姆和他的小伙伴們從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所不能、淘氣、向往自由、勇敢機智、有正義感和愛心的一個孩子頭兒的形象。所以根據單元目標和教材特點我把這課的目標定為:默讀節選片段,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情節的吸引之處。感知人物形象,尋找自己身邊的伙伴的相同點,并閱讀原著,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初步了解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指導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激勵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下面是我對《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教學反思,與大家分享。
課前我讓學生盡量抽時間去看這部作品,讓學生對作品有初步的了解,為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開篇我以談話方式導入,讓學生說說還想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下來指導學生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然后用這種方法快速瀏覽精彩片段,讓學生思考這部分具體描寫的是什么內容,哪些地方寫的很精彩,你對湯姆又有了怎樣的認識,你最欣賞湯姆的那一點。讓學生分組快速閱讀后,找出精彩部分,在展臺上展示,抓住精彩的句子有感情的讀讀,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和體驗。最后我讓學生在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說出湯姆在你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學生們很快地概括出了湯姆機智勇敢,敢于冒險的精神。最后啟發領導學生,你們還想知道更多的有趣的故事細節嗎,激發學生繼續預讀原著的興趣和愿望。
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很高。我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抓住關鍵的中心問題探討交流,讀出個性,讀懂片斷的內容,在對主人公特點的逐步認識中完成學習任務,升華情感。湯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質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學完《湯姆?索亞歷險記》,學生都很羨慕湯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經歷。故事讓人看起來津津有味,學生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致,紛紛表現出閱讀的熱情,對主人公的經歷有了各種猜想,相信在課堂上我播下的種子,會在他們的日后生活中開出美麗的花兒。
劉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