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1 月 17 日,Apple 宣布了一項新的服務:Self Service Repair(以下簡稱自助維修)。
根據 Apple 發布的 新聞稿, 該計劃將從 2022 年初開始在美國率先啟動,并在 2022 年或更晚推廣到其他國家。屆時,將允許顧客從 Apple Self Service Repair online Store 上獲取 Apple 原裝零件與工具,自行修理設備。除此之外,消費者也可以將更換下來的受損零件交給 Apple 進行回收,并且獲得一些鼓勵性的購買補貼,將自助維修和 Apple 整體的環保計劃進行了一次結合。
至于該計劃覆蓋的設備范圍,Apple 稱該計劃將首先應用于 iPhone 12 與 iPhone 13 系列產品,搭載 M1 芯片的 Mac 電腦也將很快加入。但是另外兩條重要的產品線——iPad 和 AirPods 系列并未被提及。(從它們的結構設計和第三方拆解的結果來看,我猜測這是因為 Apple 還不愿放手讓顧客自行維修易彎的 iPad 和容易出現奇妙小問題的 AirPods。)
不出意料,消息發布后引起了熱烈的關注和討論。有觀點認為,Apple 這項態度上的「大轉彎」是在提前應對美國呼聲漸響的「維修權」(right to repair)立法趨勢,以及監管機構不斷增加的壓力。
本文不意在對 Apple 此項變化的動機作出推測和評論,而是想從我作為一個維修愛好者的角度,嘗試分析這項服務推出后,對于維修市場和個人用戶可能造成的影響。
Apple 是怎么把 iPhone 變得越來越難修的?
眾所周知,Apple 曾經對于「維修」這件事的態度并不好——準確來講,是對于「不經過 Apple 的維修」不友好——這件事甚至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便已經開始了。 1984 年發布的第一代 Macintosh 電腦是一款極具喬布斯個人色彩的產品,其中就包括他對于產品硬件的控制。《喬布斯傳》中明確地寫到:
(喬布斯)甚至設計了專門的工具,這樣的話用戶就無法使用常規的螺絲刀來打開機箱。「我們要把這臺電腦設計成只有 Apple 的員工才能進入箱子內部。」他(喬布斯)告訴卡什(當時的 Apple 市場策劃)。
而通過油管主 The 8-Bit Guy,可以得知喬布斯「專門的工具」其實就是一把加長的 Torx T15 螺絲刀,足可見 Apple 特立獨行使用非標準螺絲的歷史不可謂不悠久。
The 8-Bit Guy - Macintosh SE Restoration and SD-2-SCSI upgrade | YouTube
同樣的工具困境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與同時期的 Android 機器(以及 Windows 電腦)相比,我們總能在 Apple 設備上發現一堆與眾不同的螺絲:無論是從 iPhone 4 的后期型號開始沿用至今的底部五角螺絲,還是設備內部偶然的一兩顆怪胎——比如 iPhone 6s 主板上的 2.5mm 螺母、iPhone 8 揚聲器蓋板上的 Y000 三角螺絲,到最近的 iPhone 13 Pro 光是機身內部的螺絲種類已經超過了四種。對比同代的三星內部通常都只是長短不同的菲利普螺絲( AKA 十字螺絲), Apple 的確是將避免用戶自行拆機的理念貫徹到了產品設計伊始中的。
但是螺絲僅僅是維修過程中的眾多環節之一,并且加上商品消費的繁榮,單純使用不常見的螺絲種類已經不能阻止那些越來越完備的螺絲刀套裝了。于是 Apple 又為自己的機器設備加上了第二道保險——軟件驗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便是 Apple 對于 Touch ID 和 Face ID 部件嚴格貫徹的「換用即禁用」政策,最嚴重莫過于 iPhone 7 和 iPhone 8 上,如果你不通過 Apple 的第一方維修去更換相關零件的話并重新與主板配對的話,不僅是 Touch ID 會被禁用,你甚至也失去了 home 鍵的功能。
倘若將生物識別部件和電池與主板做硬性匹配還能勉強看作是一項安全措施的話,那么最早在 iPhone 11 上出現的「無法驗證此 iPhone 屏幕是正品」的通知,以及油管主 Hugh Jeffreys 在 9 月份進行 iPhone 13 Pro 可維修性測試 中發現的那樣,將兩臺規格完全一致的 iPhone 13 Pro 互換主板之后,不僅僅是 Face ID 、原彩顯示、電池健康這些傳統項目之外,甚至連一部分需要調用前置攝像頭和環境光傳感器的功能都會出現無法使用的問題,而這些都直接或間接依然源自于不可自行更換的 Face ID 模組。
與此同時,Apple 在過去對授權維修渠道以及官方維修件的嚴格管控,也讓用戶維修 iPhone 變得更加困難。截至目前,國內僅有一家通過了 Apple 獨立維修服務提供商計劃審核的品牌,而其他第三方維修服務提供者幾乎不可能獲得 Apple 提供的維修件。于是,市場中流行著各種標榜是「正品拆機件」,實則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渠道維修件;后壓屏、搬板機、內置卡貼等等名詞不僅讓個人用戶很難做出決定邁出自己動手維修的第一步,并且一旦出現問題,這些來歷不明的替換零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往往是阻止個人用戶再次嘗試的主要原因。
根據 Apple 的說明, Apple 授權服務提供商(AASP)和獨立維修供應商(IRP)都可以獲得「來自 Apple 的原廠零件、工具、培訓、維修指南、診斷和資源」,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AASP 要有能力為所有的 Apple 產品提供保內和部分保外維修,而 IRP 則只需要為 iPhone 和 Mac 提供保外維修服務即可。
因此,盡管 Apple 的上述「勸導」看上去像是出于嚇退消費者進行 DIY 維修的目的所寫,它仍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也是為什么在上一篇有關手機維修的文章的結尾,我依舊推薦大家「出于專業性、可靠性與效率的考量,我仍然會在可以取得來自廠商的維修服務的時候推薦大家優先考慮第一方維修」。
此外,盡管 Apple Self Service Repair online Store 究竟會采取何種購買與驗證方式尚未披露,我認為可以合理推測,Apple 絕不會開放到能夠讓用戶通過單獨購買零件自己組裝出一臺 iPhone 的程度。
考慮到 Apple 現有的售后維修服務模式, Apple 有很大概率會要求用戶在自助維修線上商店進行購買的時候錄入自己的 Apple ID ,甚至有可能會要求用戶申報一份與天才吧報修類似的維修單系統,使購買零件的行為與購買或申請次數掛鉤。此外,自助維修線上商店可能也會只允許你購買你的 Apple ID 設備列表中受支持設備的原裝配件,從而將第一方和第三方的售后相關服務全部通過用戶的 Apple ID 進行統一以便管理和追蹤。
再加上 Apple 一貫的定價策略與自助維修服務的商業模式, Apple 的原裝配件的價格亦不會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國內現存的 Apple 零件(翻修)產業鏈并不會就此消失,反而會因為來自 Apple 的正品配件的流入而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另一處 Apple 沒有說明的重點在于,用戶通過自助維修更換過零件的 iPhone 與 Mac 是否在保修期上與原廠維修保持一致。根據 Apple 的 中國官方保修政策, iPhone 和 Mac 在不加購 AppleCare+ 前提下的保修政策為更換后在原定 1 年保修期的剩余時長和自更換日起計算 90 天中取較長者(更換 iPhone 和 Mac 的非主要部件)或重新計算原定 2 年的保修期 (更換 Mac 的主要部件)。
受制于個人用戶維修的局限性和一些商業考量, Apple 大概率不會讓通過自助維修更換的設備部件與通過天才吧或 AASP 進行的維修享有相同的后續保修期限,因此個人消費者在自己維修與官方送修之間權衡時,也需要將設備的剩余保修時間與是否有 AC+ 加入考慮的范圍。
我們會迎來國產品牌的跟進嗎?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既然 Apple 作為手機行業的領軍品牌已經「率先垂范」,那么國內品牌是否會像效仿 Apple 的其他方面一樣,在單獨銷售維修件上也隨之跟進呢?
與此同時,國內現存的電子零配件市場本身已經足夠發達,那些原本就更傾向于不選擇官方維修服務而選擇自己動手的人的維修習慣并不會因為 Apple 的新服務而受到很大的影響——無非是現在可以用高一些的價格買到確信是正品的配件了而已。根據 第一財經的報道:
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主任李大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是 iPhone 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發達的中國 Apple 供應鏈不僅滋生了大量中國手機維修廠商,當然其中也包括獲得 Apple 授權的維修店,而且中國供應鏈也向 Apple 全球的維修店提供了大量零部件。」
李大維認為, Apple 在中國的用戶事實上已經長期在享受這種專業 DIY 的維修服務。而這次 Apple 在國外開放 DIY 維修,也能讓國外的獨立維修商享受到這種好處。再加上根據 Apple 的描述,自助維修計劃中僅僅只會開放最近一兩代產品的配件銷售,對于 iPhone 6s 等等具有「釘子戶」屬性且相對容易上手維修的老機型來說,消費者仍然需要從良莠不齊的第三方賣家手中尋找合適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