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武則天的陵墓叫“乾陵”,是與唐高宗一起合葬的。
我當學生的時候曾經有機會去乾陵逛過一次,乾陵在陜西省咸陽市乾縣。
乾陵據說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沒有被盜掘的唐代皇陵。
六七十年代時曾發現過一些盜洞痕跡,但至今沒人知道真正的墓道在哪里。據說,郭沫若極力建議開掘乾陵,說乾陵有500噸文物。但被周總理回絕了,不予發掘。
武則天作為我國古代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牌女皇帝,她身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所以,武則天一直是各領域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歷史人物,也是我們平民百姓口中最為津津樂道的歷史名人。
關于武則天的秘聞與野史是一籮筐又一籮筐,關于乾陵的傳說故事也不少,有機會去陜西游玩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乾陵。
我那時去乾陵的時候,乾陵墓區的各種旅游配套措施都建的很好了,水泥與石板路一直可以通到乾陵所在的山上半山腰。
乾陵除了無字碑,還有無頭的外國使者雕像,奇特的風水與地形等各種神秘有趣的秘聞與傳說。
那時我們在爬上乾陵半山腰時,導游還專門指給游客俯視陵墓的構造布局。山下兩邊各有一個“隆起的土丘”很像女性的胸脯。導游介紹說整個陵墓就像躺著的一個女性,而那就是女性的胸部。當然,這也只是今天人們討論武則天與乾陵的一些秘聞與傳言。
乾陵附近還有唐代公主墓,至于是哪位公主的陵墓我不記得了,記得坐車路程也不是很遠。
這座公主墓對游客開放墓室,游客可以走進參觀墓道,一直可以看到擺放在墓室中的棺槨。
乾陵是個值得一去的歷史名勝古跡,光武則天的名號就值得去看一看。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聯系)
文人鬼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與交流。
第一,住人。樓是一種二層以上的房屋建筑。閣又是傳統建筑中樓的一種。它們的第一大用途便同所有的房屋一樣—住人。城樓上可以住人,箭樓上可以住人,藏書樓上可以住人,就是修建在長城城墻上的敵樓,不但存糧、藏武器,同樣也可以住人。在我國特別是江南的許多民居中,有一種被叫做走馬樓的二層樓房建筑,就是專門用來住人的。在古代,還有一種被稱為秀閣的建筑,那是婦女們居住的地方。蘇州拙政園中的倒影樓,就是這樣的建筑。可見,凡樓閣,均可住人。
第二,存物。長城的敵樓,可以存糧、藏武器;城樓、箭樓、角樓、閘樓,也可以存糧、藏武器。天一閣、文淵閣、文津閣等,就是專門收藏、保存圖書檔案的。許多佛教寺廟中都建有藏經樓或藏經閣,這也是專門用以收藏、保存佛教經書的。
第三,軍事防御。瞭望監視敵情,抵御外來入侵者,這是城樓、箭樓、閘樓、闕樓、角樓、敵樓、碉樓等的主要用途。為達到以上目的,這些樓閣都修建得特別高大、結實,有的還增添了許多防御設施。比如,山海關東門城樓迎敵的一面和兩側,均設有箭窗,樓門外還增修了甕城和羅城;北京的正陽門城樓之前,修建了一座高大結實的箭樓,在箭樓和城樓之間,又由兩側的城墻構成了一個甕城,這就大大增加了城樓的防御能力;在西安的南門,不但有城樓和箭樓,在箭樓之前又增筑了一座閘樓(闕樓),三樓之間又用圍墻構成了兩座甕城,防御能力更為加強。
聳立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的藏寨、羌寨中的碉樓,都是用石料修成的,高達二三十米。這是那里的村民昔日用以瞭望敵情、抵御來犯者的專門建筑,至今巍然屹立。
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埋葬這兩代帝王,一對夫妻的墓葬。陵墓主人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他們所處的時代正好是大唐最為興盛的時代,因此整個陵墓氣勢恢宏,珍寶眾多。
乾陵地上建筑唐朝初年,李世民開創“因山為陵”的葬制,所以乾陵沿用了這種葬制。乾陵的選址也就選在了如今乾縣城北的梁山之上。
作為唐朝興盛時期的兩位帝王合葬墓,其構建可以說是完全復刻了一座唐代的長安城。其陵墓也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象征長安城的皇城,外城相當于官員和百姓居住的郭城,據文獻記載,陵園外城墻的周長達到了80里。
陵園內城有四門,分別為東、青龍門,南、朱雀門,西、白虎門,北、玄武門。現代考古探測發現,南墻和北墻長1450米,東墻長度為1582米,西墻長度1438米。這樣算下來,僅僅內城的面積就達到了230萬平方米以上。內城之中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等一應俱全,而且也有當時朝臣的祠堂等等。
現存的建筑有61藩臣像,是當時臣服于大唐王朝的各國王子、使臣的石刻。他們在進入長安城參加唐高宗葬禮時,武則天為彰顯天朝上國的威嚴,于是將他們的石刻雕像立于乾陵之前。
除此之外,也有無字碑和述圣紀碑等等珍貴文物。
乾陵地宮乾陵地宮不僅僅有武則天和李治的墓葬,也有太子、公主、大臣墓葬共計17座。其中在1971年之前,共計發掘了兩座太子墓(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一座公主墓(永泰公主),兩座大臣墓(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
以上五座墓葬出土了4300多件珍貴文物,簡單說一下發掘的第一個永泰公主墓;這座墓葬在五代末年、宋朝初年被盜掘過,但是仍然出土了各種金、玉器皿和陶俑,唐三彩1000余件。其中唐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鮮艷,反應了唐朝的高度發達的陶瓷工藝水平。除此之外墓中壁畫也是極為精美。
乾陵內武則天和李治的地宮,是現存唯一一座完整的唐代帝王陵墓,唐末黃巢之亂時,黃巢率領40萬大軍挖掘了整整40多米深的“黃巢溝”,也沒有能夠找到墓道口,其后經歷了大大小小數十次的盜掘,但是無一不是敗興而歸,甚至到了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孫連仲動用了炸藥,也無法動其分毫。這也成就了乾陵歷經千年而從未被盜的神話。
1958年, 當地農民炸山取石料時,無意間炸開了墓道口,聽聞消息的郭沫若為了挖掘乾陵地宮,所以連夜寫下了《乾陵發掘計劃》,但是卻被周總理卻嚴詞拒絕了,因此下達了全國禁止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命令,最終,乾陵直到今天依然保存于世,從未打開。
因為乾陵武則天和李治地宮根本沒有打開,所以關于內部珍寶的問題一直都是猜測。
李治和武則天出于大唐興盛的時代,而且他們二人掌權或者在位時間都不算短,所以盛傳李治死后,武則天為了報答李治知遇之恩,把三分之一的國庫都陪葬給了李治。而武則天死后,也是陪葬了三分之一的國庫,由此可見,陵墓內必定珍寶如山。
現代考古學家推測里面可能有500多噸以上的珍貴文物。除去金、玉、陶、瓷等器皿外,因為李治生前遺命,把所有喜愛的書籍、字畫陪葬,所以很有可能會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珍貴字畫,甚至有可能會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
也有推測說乾陵中很可能存在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或者還有武則天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等等。
感謝邀請,老陳通史為您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歷史;武則天葬在了那里,這個問題相比很多人都知道,老陳今天就來說說武則天的乾陵!乾陵
乾陵位于陜西省境內所在地是咸陽市的乾縣;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傳說天下書法名帖蘭亭序就在乾陵之內!
乾陵是在乾縣城北六千米的梁山上,此山虎踞龍盤大有龍鳳齊飛之勢;相傳李淳風和袁天罡一起為武則天選擇陵寢,李淳風埋了一個銅錢,袁天罡插了一個發簪,發簪正好插在銅錢中間;此事傳為佳話!
乾陵傳說傳說朱溫這個大盜墓賊;挖了唐朝十幾座皇陵唯有武則天的乾陵沒辦法挖出,因為一上山就是暴雨傾盆,閃電有碗口粗一直向下落;朱溫一共挖了三次都沒有成功;最后認為是老天爺保佑武則天,最后匆匆了事不敢再挖乾陵!
乾陵至今未被挖掘由于目前科技的問題,還沒辦法做到挖掘過程之中,不破壞乾陵內的文物,所以乾陵一直未被挖掘,而內部的至寶蘭亭序是否在其陪葬品之中也就不得而知!
陜西乾縣梁山上,七個身穿軍服的人正在半山腰一處洞口埋放大量的黑火藥。
隨著一聲驚天的巨響,只見被炸壞處突然一團黑煙升起,本來晴朗的天空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打在臉上生疼生疼的。
剛跑出不遠的7名軍人瞬間被這股狂風卷入半空中,在空中盤旋了幾個大圈后,被重重地拋在了遠離洞口10多公里的土地上,一個個士兵被摔得口吐鮮血,當場就沒了呼吸。
本來好好的一次盜墓行動,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打斷,現場參與的官兵無人不在心中嘀咕:“這也太邪門了,盜個墓門都沒進去就死了這么多人。”
由于死了人,再加上發生這么邪門的事,讓眾人放下了心中的貪念,畢竟掙錢也得有命花才是硬道理,于是在帶頭長官的命令下鳴金收兵。
臨撤離前,帶頭的長官居然命令手下士兵買來水果和饅頭等祭品放在陵墓前,給墓中安眠的人賠罪!
這個帶頭長官就是國民時期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的孫連仲。
而他盜的這個陵墓主人同樣也是大名鼎鼎,她就是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生前風光無限,死后的陵墓也是讓眾多皇帝望塵莫及。
1200年之中,覬覦乾陵寶藏的盜墓賊數不勝數,在他們不斷錯誤方向的努力下,被挖了差不多一半的梁山對武則天依舊是不拋棄不放棄。
歷代帝王的陵墓都有被盜墓賊光顧過的記載,為什么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做到了有始有終?究竟乾陵里面有什么秘呢?
下面我就來一起看看這充滿神秘色彩的陵墓。
事兒還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修建的時候,正是大唐盛世之時,修建時間長達二十三年,這期間花費的銀兩和人力都是天文數字。
唐太宗李世民看盡了歷代君王陵墓被盜的慘狀,也從中吸取到了慘痛的教訓,為了讓自己死后能夠安眠地下,他別出心裁地開創了依山為陵的先例。
唐高宗病逝后,武則天為了遵循愛人的遺愿,下令讓袁天罡和李淳風為皇帝選址一處能夠長眠的風水寶地。
二人經過歷時近一年的游走,終于選定了地址回來和武則天匯報,一問之下不僅讓人嘖嘖稱奇,二人所選之處居然都是梁山。
武則天一聽之后覺得此事有點意思,于是玉鸞親駕跑到了梁山上,就想看看二人所選之處到底有何不同。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到了地方后,將地面上的土挖開,赫然看見一枚鐵釘正好釘在了一枚銅錢的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奇。
頓時只見梁山從一座名不經傳的小山變成了一個潛力股,武則天也將乾陵的位置定在的梁山上。
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兄弟親自主持設計,結合了當時朝代能夠集結的能工巧匠,將盛唐時期的整個皇宮縮小放進了陵墓之中,可以說是當時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最高產物。
經后來考古學家們估計,乾陵中的陪葬品保守說只要接近800噸,除了數不清的金銀珠寶,讓世人為止瘋狂的蘭亭序真跡也應就在其中。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像大海中的明燈一樣,吸引著眾多職業盜墓者的光臨。
可以說從武則天埋進乾陵的那一刻起,梁山就像是大海中風雨飄搖的一葉扁舟,從來就沒有安寧過。
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但凡有把鐵鍬的人都紛紛抄起家伙事,嘗試在梁山上一展拳腳。
乾陵迎來的第一個客人就是賣鹽起家的黃巢,他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后,燒殺搶掠的事全都玩了一遍后發現自己居然沒事干了。
這時看他閑得難受,身邊就有人提醒他說武則天的乾陵入口可能在梁山的西側。
土匪出身的黃巢知道了這個消息那是大喜,立即派出了大量的兵力開始發掘。
讓人搞笑的是,乾陵建造的方向是坐北朝南,黃巢傻了吧唧地從西邊開始,挖錯了方向,在多番挖掘后也不得其法,只能心有不甘的放棄了。
由此可見一個合格的盜墓賊有沒有文化其次,最主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方向感,最起碼要能分清東南西北。
乾陵迎來的第二個客人就是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天生就是盜墓賊轉世,不斷地給唐朝皇帝找麻煩,讓他們死后也不能安寧。
在準備挖掘乾陵之前,溫韜已經挖掘了十七座唐皇陵,唯一一個還沒有挖的也就剩下乾陵了。
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也總是打臉的。
溫韜這么一個盜墓高手,在動用的大量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就直接開干后,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每次他的盜墓隊伍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一共上山三次,每次一上山就是雷雨交加,風聲大作,別說挖墓了,路都看不清。
神奇的事情再次發生了,只要他們一下山,天空中立刻就多云轉晴,比天氣預報還靈。
一番操作下來讓溫韜滿臉的懵逼,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終他還是沒有勇氣繼續挖下去,遂死絕了念頭,乾陵逃過了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就是文中開頭的孫連仲所挖,鬼使神差的意外讓他也不得不放棄了念頭,就這樣乾陵終于躲過了最后一次。
直到建國后的一次偶然機會,上山伐木的幾個農民無意間發現了乾陵的墓道,這才讓乾陵退下了神秘的面紗。
1960年陜西省成立專門負責發掘乾陵的部門,在隨后開掘中發現乾陵地宮內部的石階共39層。
每層的石條約410塊,39層約有石條8000塊,石條與石條之間用鐵桿固定,并在連接處注入大量的錫鐵汁,硬度堪比現在的鋼筋混凝土。
別說是用炸藥炸了,就算是用現在的大炮轟,恐怕沒有個千八百發也打不開乾陵的大門。
而且通過被炸開的大門處可以發現,除了石階和石條的結構以外,還有專門為了對付盜墓賊設計的拐釘結構石門。
該結構不僅能夠讓修建皇陵的人活著出去,還能有效地防止盜墓者進入,想進去是難如登天的。
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乾陵從未被盜并不是因為沒有人覬覦其中的財寶,而是乾陵一方面有著玄學色彩的神力加持,另一方面有著極高的科技支撐,這才是乾陵千年不倒的真正緣由所在。
武則天是一個善用時間證明一切的女人,她先是用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此后又花了1200多年時間,向世人證明了她的智慧和眼光。
可以說武則天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歷史!
對于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她的身前生后事你們怎么看呢?歡迎大家評論!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