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兩天小妙在逛知乎的時候,刷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和這位提問者一樣,很多粉絲也曾給小妙留言抱怨:“醫院就像是吸血鬼一樣,一針一管的把我的血都抽掉了。”還有的粉絲對抽血的過程很是疑惑,認為就檢查個小項目,為什么一次要抽那么多管血?而且抽血前為什么
前兩天小妙在逛知乎的時候,刷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和這位提問者一樣,很多粉絲也曾給小妙留言抱怨:“醫院就像是吸血鬼一樣,一針一管的把我的血都抽掉了?!?/p>
還有的粉絲對抽血的過程很是疑惑,認為就檢查個小項目,為什么一次要抽那么多管血?而且抽血前為什么一定要空腹?
對于這些抽血的疑惑,且聽小妙給你科普科普。
為什么一生病就要抽血,而且一抽就抽那么多?
首先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醫院抽的那幾管血,根本不會影響我們什么。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4——5升,而抽血化驗時看著好像很“粗”一根管子,其實每根管子的容量只是2——3毫升左右。也就是說,護士小姐姐每次抽你5、6管血,總量還不及我們身體總血量的1%。
至于,醫院為什么要抽這么多根管子呢,那是因為醫院的檢驗科也是分為好幾個不同的小部門,每一根管子需要按照檢驗項目不同,分給不同的部門進行檢測。
大家抽血時,有沒有留意到,不同的管子,它們的頭蓋標有不同的顏色。這些顏色可不是為了視覺美化,它是為了區分出管子里面不同的添加劑。各色管子甚至不能混合,抽血的順序也要有嚴格要求。
不僅是順序,檢驗科所留取的標本量也會比實際用量多一點,例如血沉管,里面有0.109mol/L的枸櫞酸鈉0.4ml,需要準確抽1.6ml血;
血常規用EDTA抗凝管抽2.0ml血等,標本量過少直接會影響檢測結果。另外,若是檢測者對標本有疑問,多余的血量也可以方便復查,因此每份標本的取血量一般會保證可以進行兩次以上的實驗。
那么為什么一生病就要抽血?即便是個小感冒?
在你眼里,或者以為只是個普通小感冒,但在醫生眼里,他就需要根據血常規來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引起。
這就需要看白細胞、中心粒細胞、淋巴細胞三個指標了。若是體內白細胞數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的炎癥反應,若是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那就多為細菌感染,若是淋巴細胞比率高,則多為病毒感染。通過這三個指標,以后才能進一步判斷你的病因,對癥下藥。
抽血能檢查出什么疾病?為什么抽血前一定要空腹?
體檢的小伙伴都知道,抽血檢查一般會要求空腹。空腹采血會要求采血者禁食8小時空腹,一般多是晨起早餐前。為何要選擇這個時間抽血呢,這與化驗的準確性有關。
1) 參考范圍源于空腹
檢驗科的指標可不是按個人標準,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會有一個參考范圍。這個水平數的制定大多數情況都是以健康人空腹抽血的檢測結果為依據。如果個人抽血時不空腹,那么和參考區間就會缺乏可比性,影響結果判讀。
2)進食后的血液會干擾檢測結果
人在進食后的半小時內,血液中融入食物會呈現乳糜狀,而這種狀態的血液會嚴重干擾檢驗結果。遇到這種血液,檢驗科一般都會退收,并要求重新采血。
血是被抽走了,那經過檢測后,血液可以幫助我們查出哪些疾病呢?
1)感染性的疾病
血常規的檢查,可以有效判斷出是否有病毒感染,或是細菌感染。
2)貧血性疾病
血常規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等是臨床疾病原因、判斷預后,決定輸血與否,輸血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
3)血液科疾病
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及其比例等,是血液病的診斷和初步篩查的重要指標。
4)身體器官問題
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也可以幫助判斷肝脾功能是否出現異常。
抽出來的血,最后都流向了哪里?是“被獻血”了嗎?
網絡上不少有關于“抽血后,多余的血都去哪兒了?”的猜想。
猜想一:按血型分類,送到血站,一部分用來做血制品,一部分用來給患者輸血。
猜想二:其實院長是伯爵大人,剩余的血,都被做成點心,給他享用呢。
猜想三:可能拿去給電視劇、電影拍噴血場景了。你沒看電視劇的男主一噴血,女觀眾們都哭得稀里嘩啦的……
果然人類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連院長是伯爵大人都能安排上。事實上,醫院化驗部門設有專門的特殊醫療廢物處理中心,檢驗完畢后的血液里面可能會帶有傳染性因子,需要統一打包經壓力131Kpa,120℃,作用30分鐘后交醫院供血室,由供應室統一收集后交醫療特種垃圾處理中心統一處理。所以網上的說法都是無稽之談。
人體每天約有20億個紅細胞衰老、死亡,白細胞的壽命也只有短短10多天,即使不抽出血液,這些體內凋零的血細胞也會用其他方式排出。所以醫院抽你的那幾管血,對人體并沒有什么影響,也不需要任何的補充和特殊營養。人體通過自我調節,很快就能適應及恢復。
參考資料:
[1] 《醫生,感冒為什么要做血常規?。俊?微診網 .2020-01-10
[2] 《最便宜的血常規可以查出什么病?很多人檢查完卻看不懂!》. 健康時報. 2019-01-07
[3] 《檢驗狂想曲之你抽的血去哪了?》.檢驗醫學. 2016-12-14
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