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關于到現在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建議未成年人玩網游要刷臉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興趣了解的吧,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非常火熱的,那么既然現在大家都想要知道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建議未成年人玩網游要刷臉,小編也是到網上收集了一些與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建議未成年人玩網游要刷臉相關的信息,那么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設備在國內的普及,網絡游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移動游戲讓未成年人游戲沉迷和游戲過度消費的問題也很嚴重。在疫情期間,此類情況更加突出。國內各地中小學生在集中上網課期間,各類事件頻發,比如玩網絡游戲致幻跳樓;沉迷“吃雞”游戲、直播打賞“揮霍”家里40萬元存款。
“這兩年來,國家相關部委已實施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強游戲行業管理,獲得了社會廣泛支持,治理效果顯現,但仍存在完善空間。”楊金龍說,目前,游戲行業正在推廣實行網絡游戲“實名認證”措施。但在社會現實中,遏制未成年人網游沉迷和未成年人網游不當消費方面,“實名認證”仍存在不足。
楊金龍了解到,身邊很多未成年人玩手機游戲,都是使用家人的帳號進行注冊登錄,輕松繞過“實名認證”,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網游沉迷”。現實中,很多媒體報道的未成年人玩手機游戲、直播軟件過度消費的案例,也多反映了“使用家長帳號”的問題。現實問題是,“實名認證”并非“實人認證”,無法解決人、機相對應的問題。
為此,他認為亟需在游戲注冊、登陸、費用支付環節,引入目前已經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如刷臉登陸、刷臉支付,并建立相應制度督促游戲平臺加強事后管理。如果遇到未成年人玩網游充值等情況,相關游戲公司應簡化退費流程。
對于網游沉迷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楊金龍非常關注的問題。
“未成年人處于人生重要的塑造期和養成期,一旦形成習慣思維模式,將會影響一生。”楊金龍說,未成年人大量接觸游戲中的暴力情節,生活在現實與虛擬錯位想象中,容易混淆了真實與虛擬。 此外,一些游戲中歪曲歷史、價值觀扭曲,也對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楊金龍也發現,網游占用未成年人大量精力和時間,在欠發達的縣域、鄉鎮、農村尤為嚴重,很多家庭因生活原因,無力監管孩子,很多未成年人以網游為伴,曠課、厭學,在游戲中荒廢學業,還荒廢了未來。“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如何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網游耽誤學習,最后導致家庭持續貧困,這也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話題。”
今年4月,楊金龍也在網上看到新聞,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發布的《未成年人游戲充值、直播打賞消費調查》。該調查顯示,一些網絡游戲企業和直播平臺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流于形式,為未成年人沉迷游戲和網絡大開方便之門,誘使未成年人沖動消費和巨額打賞,對于由此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明確不承擔責任。調查也表明,引入生物識別技術,如比較成熟的刷臉技術,把住登陸和消費支付兩個環節,是目前解決未成年人網游沉迷和網游不當消費的可行辦法。
楊金龍認為,隨著生物識別技術不斷成熟,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技術門檻和成本在逐漸降低,人臉識別被應用于國內手游防沉迷系統中技術上是可行的。而目前防沉迷措施是以實名注冊登錄為基礎,存在漏洞。他建議強制將生物識別“實人認證”納入游戲注冊、登錄以及消費支付環節,實現“人證合一、人機對應”。
另外,他還建議督促建立未成年人網游過度消費后的退款渠道暢通機制。可以設計積分制等形式,對退費環節設置不便,執行不力的平臺予以扣分,分數扣減當作新游戲的版號審批的考量因素。此外,規范完善網絡游戲管理及盡快立法。目前,相關方面正在抓緊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立法和修訂工作,盡快開展相關調查和研究,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游戲規范管理出臺專門的法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張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