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袁永一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圖|來源于網絡在出診的時候,經常會見到因應用藥物導致耳聾的患者,對于這種因后天可控因素致病的現象我感到十分惋惜。因此,接下來兩篇文章就簡單介紹一下“耳毒性藥物”,希望你能有所收獲。接下來,我們直接上干貨
文 | 袁永一
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
圖 | 來源于網絡
在出診的時候,經常會見到因應用藥物導致耳聾的患者,對于這種因后天可控因素致病的現象我感到十分惋惜。因此,接下來兩篇文章就簡單介紹一下“耳毒性藥物”,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接下來,我們直接上干貨...
本 期 重 點: 抗 生 素 類
? 氨基糖甙類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AmAn)
人類對藥物引起聽力下降的研究始于1945年,發現鏈霉素對耳的毒性幾乎與它的誕生同時出現。以鏈霉素、慶大霉素為代表的AmAn出現在抗感染(革蘭陰性桿菌)、抗結核等方面,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該類藥物的耳毒性卻成了這類價廉、高效藥物臨床應用的致命弱點。
臨床上常用的AmAn:
鏈霉素Streptomycin、慶大霉素Gentamycin、新霉素Ne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西索米星Sisomicin(紫蘇霉素、西索霉素)、奈替米星Netilmicin(奈特、力確興、諾達)、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核糖霉素Landamycin、小諾霉素及大觀霉素、阿司米星、威地霉素、妥布霉素(抗普霉素)、愛大(硫酸依替米星)、依克沙(硫酸異帕米星)、小兒利寶(硫酸慶大霉素)、巴龍霉素等等。
? AmAn致聾機制及途徑 ?
? 抑制毛細胞蛋白質合成:如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進而導致毛細胞蛋白質合成障礙;
? 與細胞膜脂質體存在一種特殊的相互作用,導致鈣離子結合和磷酸化過程發生障礙,并能抑制多磷酸肌醇而損害細胞膜通透性,導致毛細胞變性;
? 延遲作用:耳毒性損害最初發生于內耳分泌和吸收組織,經過一段潛伏期,該組織不能維持內淋巴的平衡,從而導致毛細胞的延遲損害;
? 噪聲與AmAn的聯合作用:可加重藥物對內耳的毒性損害;
? 自由基致傷效應;
? 對碳酸酐酶抑制作用:影響到耳的代謝,從而產生前庭毒性損害。但是,急性和慢性耳毒性產生的機制又有所不同,急性耳毒性是由于鈣離子拮抗和離子通道的阻塞;而慢性耳毒性則被認為形成了有毒的氨基苷藥物代謝。
? 四環素類抗生素 ?
包括四環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環素類多西環素、美他環素和米諾環素。
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一樣,四環素類藥物也曾廣泛應用于臨床,由于常見病原菌對本類藥物耐藥性普遍升高及包括耳毒性在內的不良反應多見,目前本類藥物臨床應用已受到很大限制。如多西環素和米諾環素可導致耳鳴,米諾環素還具有前庭毒性。
研究表明,四環素類藥物產生耳毒性,劑量依賴性非常明顯。
?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
如琥乙紅霉素,能產生劑量依賴性、可逆的雙側聽力損害,通常還伴有耳鳴。
紅霉素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誘發的聽力損害不同的是早期為低頻率的聽力損害。一般停藥后1~3天可恢復,2周后可完全消除,偶見有持久性損害的報道。大劑量靜脈注射、肝腎功能不全、高齡等均是增加紅霉素誘發耳毒性的危險因素。
動物實驗表明,注射紅霉素于中耳,可損害耳蝸的聽毛細胞。
? 糖肽類抗生素 ?
如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具有一定腎、耳毒性,可產生劑量依賴性的耳鳴、不可逆的聽力損害,耳鳴往往是聽力損傷的先兆。
近來有研究者認為,萬古霉素的耳毒性與制劑中的雜質有關,動物試驗中單獨使用萬古霉素未發現耳毒性。
? 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
氟喹諾酮類是近年來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藥,該類藥物中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口服或靜脈滴注給藥均見有耳毒性的報道,耳毒性一般發生于連續給藥的2~7天,以耳鳴為主。亦見有聽力下降,經停藥后,癥狀多見緩解或消失。
?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
一般認為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多無聽力損傷,但也有資料表明氨芐青霉素、氯唑青霉素、苯乙青霉素、苯丙青霉素等青霉素類以及頭孢氨芐、頭孢唑啉、頭孢拉定等頭孢菌素類也具有耳鳴或聽力減退的不良反應,尤其對腎功能不良的患者,但通常在停藥后癥狀即可緩解。
? 其他耳毒性抗生素 ?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氯霉素、異煙肼、甲硝唑等在臨床應用時都有產生耳毒性癥狀的報道。
下 期 預 告:
這些常見藥物會導致耳聾,你知道嗎?(下)
金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