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1藍星的美好生活藍星世界號稱有“五大善人”;五人之中只有三個,號稱是“大善人”;他們三個一家開印鈔廠、一家開工廠、一家開加油站。相對來說,還是開印鈔廠的生活最輕松,實力也最強大,他不用苦哈哈地造東西,只要把小綠票子印出來,就可以在全世界買
01 藍星的美好生活
藍星世界號稱有“五大善人”;五人之中只有三個,號稱是“大善人”;他們三個一家開印鈔廠、一家開工廠、一家開加油站。
相對來說,還是開印鈔廠的生活最輕松,實力也最強大,他不用苦哈哈地造東西,只要把小綠票子印出來,就可以在全世界買貨、買服務、買狗腿子。
偶爾有幾個刺頭提出來,我自己有錢,不用你的綠票子,印鈔家就揮動大棒,叫上狗腿子們,把刺頭暴打一頓。
話說最早的時候,印鈔家還沒這么不講武德,讓大家用他家的鈔票不假,但是票子也不是隨便印的,約定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折合成今天工廠家的算法,大約5.6錢,半兩多。
日子好過的時候,當然你好我好大家好,印鈔家硬撐著,也得把牌坊立住了。更何況,從二戰(zhàn)結束,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整個世界尤其是西方發(fā)達經(jīng)濟體,迎來了一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那個年代的美好,至今也無法復制,令人魂牽夢繞。
據(jù)英國經(jīng)濟學家馬克·萊文森在《大轉折》一書中的記載——
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國際原油價格最低只有1.8美元——你沒看錯,不是18美元,而是1.8美元,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
世界人均收入年增長為4.5%,也就是說,個人收入16年之內就可以翻倍,而32年就能翻兩番。當然,這只是全球的人均,具體到部分發(fā)達國家,增速就還要高,比如日本人,在1948—1975年間,人均收入就提高了近六倍。
在美國,2200萬人買了房子,在英國,有一半的家庭購買了自己的產(chǎn)權住房,以至于在1972年的民調中,向來以挑剔而著稱的大不列顛公民,竟然有高達80%比例,滿意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
在那二十多年間,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北美地區(qū)的勞動生產(chǎn)率翻了一番,歐洲則是三倍,而日本高達五倍,由此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快速聚集。1960—1973年,全球每年的商業(yè)投資增速,高達5.6%。
當然,你不能拿頭些年,東方大國動輒兩位數(shù)的增速來對比上面的數(shù)據(jù),那是另外一個不可復制的世界經(jīng)濟奇跡,而是應該對比,197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相比后來的停滯與衰退,那個時候,確實一個不折不扣的“黃金時代”。
馬克·萊文森所著的《大轉折》,描述的也正是這個“黃金時代”的終結,也就是1973年前后,因為石油危機而引發(fā)的整個西方乃至全球經(jīng)濟的衰退。昨天還是斗志昂揚,向山巔沖擊的人們,莫名其妙就走上了一條下坡的不歸路——
02 衰退:莫名其妙又無可阻擋
尼克松撕下美元的遮羞布,宣布與黃金脫鉤,從此,村長變身村霸,從原來領著大家搞建設奔小康,變成了無限印鈔、強買強賣的和平打劫。
撒切爾夫人一手把英國帶出了“福利型國家”行列,她大力打壓工會,縮減國家福利,變賣國有企業(yè),推行私有化。然而據(jù)《大轉折》中的統(tǒng)計顯示,她在任時期的經(jīng)濟增速并無太大好轉,也就是說,英國并沒有因為她而重返“黃金時代”。甚至說,英國的失業(yè)人數(shù),從她上任之初就居高不下,直到2000年才呈現(xiàn)出下降勢頭,以至于撒切爾夫人去世時,英國某煤礦工會的秘書長聲稱:
這是偉大的一天。
她做的事情比希特勒更有破壞性。
我們有大量的時間……將會有很多人想要喝酒慶祝。
曾經(jīng)和澤連斯基做過相同職業(yè)的羅納德·里根,宣揚著自由市場和小政府主張,贏得了美國全部50個州中44個州的選票,上任后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減稅刺激政策,然而對于將近一半的美國家庭來說,排除通脹因素,他們在里根卸任的1989年的收入,并沒有超過里根上臺的1981年,而雇主提供的福利反而在縮水,享受養(yǎng)老金福利計劃的私企員工,在整個80年代下降了超過10%。
對于美國國民,也可以說是,演員治國,贏了面子、輸了里子。
還有第一個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喊出了這樣的競選口號:“在不增加稅收的前提下,進行財政重建”,但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似乎也沒比里根和撒切爾強多少,沒有阻止后來日本陷入停滯的三十年,80年代,日本政府發(fā)行的債券比美、英、法、德(聯(lián)邦德國)、意五國加起來還要多,以至于直到今天,江湖聞之色變的世界三大資產(chǎn)泡沫仍然是:美國的股市、日本的債市以及某國的樓市;
至于德國的科爾、法國的密特朗和西班牙的岡薩雷斯,這些老練的政治家竭盡全力,保留了左派最后的戰(zhàn)場,保住了二戰(zhàn)結束以來福利型國家的發(fā)展模式,但他們企圖以國家主義模式來改善經(jīng)濟,刺激增長,卻無一例外地失敗了,當然也不能說就是失敗,只是說,這些國家都無法重返“黃金時代”的美好時光。
這些領導人們的努力和探索,都被萊文森記述在了他的《大轉折》一書中。
也許是因為早年間做過記者,寫慣了新聞報道的緣故,萊文森的這本《大轉折》,雖然寫的是一個厚重的歷史話題,也展示了作者對于大局的理解,但其中,卻不乏對細節(jié)的關注和對于數(shù)據(jù)窮經(jīng)皓首的執(zhí)著,讀來給人一種長篇新聞通訊的新鮮感和節(jié)奏感,暢快非常。《大轉折》也在2016年,被《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最佳經(jīng)濟學書籍,同時還列入《戰(zhàn)略與商業(yè)》年度圖書。
《大轉折》一書通過抽絲剝繭的分析和對于數(shù)據(jù)、現(xiàn)象的列舉,深刻地揭示出,其實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前,整個世界經(jīng)濟早就是危機重重、疲態(tài)畢露,經(jīng)濟衰退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03 大轉折:1973年石油危機
早在1971年5月,美國就出現(xiàn)了第一次月度的貿(mào)易逆差,引發(fā)了各國對美元的恐慌性拋售,美元陷入了信任危機,到這一年的8月15日,尼克松政府悍然解除美元與黃金的掛鉤,到1973年2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宣布,美元將貶值10%,從那一刻起,石油價格的飛漲就已經(jīng)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黃金時代安魂曲的最后一個休止符,是在這一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這是一場奇怪的戰(zhàn)爭,就像今天的大鵝啄烏,其實有內外兩條戰(zhàn)線。
在內線是阿拉伯聯(lián)軍,主要是埃及和敘利亞,圍毆以色列,在外線,則是以色列獲得西方國家的大力援助,武器、彈藥、裝備、補給之類,整個西方世界都在以不流血的方式支持以色列一方——幾乎就是今天烏克蘭的翻版。
于是阿拉伯的產(chǎn)油國們怒發(fā)沖冠了,決定為了打擊對手展開反制,干脆宣布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然而這種制裁和禁運,直到今天我們也有感受,其實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堅持不了多久。在沙漠上建立的國家,要啥沒啥,不賣油,餓死嗎?
那么就不禁售了,改為提價銷售,給你們放放血!
當時大約每桶3美元的油價,一路狂飆,最高一度超過13美元,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石油危機”。
如前所述,石油危機其實只是誘因,捅破了最后一層窗戶紙而已,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此后無論你如何挽救,世界都回不去從前了。
還是據(jù)《大轉折》中的數(shù)據(jù),在20世紀剩余的那二十多年中,日本生產(chǎn)率平均增速從8.5%跌落到3%,瑞典則從4.6%滑落到1.2%,12個最富裕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平均勞動生產(chǎn)率增速僅有2%,只有之前黃金時代的一半。
日子沒有原來好過了,普通民眾的情緒也是日積月累,遷怒——這是人性的普遍表現(xiàn),他們開始仇視移民,認為是“外來戶”擠占了他們的工作機會,甚至說,是遙遠的某東方大國勤勤懇懇的工人,生產(chǎn)出物美價廉的產(chǎn)品,搶了他們的飯碗;
他們強烈反對稅收,即使是用于道路等基礎公共設施,一點點的加稅計劃,也能讓他們穿起黃馬甲,上街游行示威;
還有的人,轉而把情緒寄托在那些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極端政治派系,加拿大的魁獨,西班牙的泰獨,英國的蘇獨……以及各國極端的民族主義,就是在這個時期紛紛抬頭,焦頭爛額的西方政客提出了所謂的社會“不可治理性”,以掩飾自己的無能。
有意思的是,這也是一代年輕人“躺平”的開始。
道理很簡單,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時,會帶來和平與繁榮,資本與勞工互相妥協(xié)一點,對雙方都有好處。正如萊文森在《大轉折》中寫到的,即使當時最狂熱的左派也清楚,只有雇主提供穩(wěn)定的工作機會并提高工資,社會福利才能得以維系。
戰(zhàn)后很多國家對特定行業(yè)實施國家壟斷,目的不是為了“共同富裕”,而是對整個經(jīng)濟體的市場競爭能做出限制,限制競爭,就能讓企業(yè)方面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不用大打價格戰(zhàn),勞工工資也有穩(wěn)定保障,甚至有的國家比如日本,實際上實現(xiàn)了終身雇傭。
然而一旦經(jīng)濟下行,情況就不一樣了,1973年的大轉折時代之后,基本上,是英美向右德法向左,但都不約而同地拋售國有資產(chǎn),放寬對資本力量的管控,而將代價交給勞工階層來平攤。
例如英國和美國,企業(yè)的養(yǎng)老金計劃很難執(zhí)行,最終干脆完全不對新員工開放,上世紀20年代出生的美國夫婦,工作期間繳納的社保,能獲得平均5.3%的年回報率,但是生于1965年的他們的孫輩,則只有3.3%的年回報率,老一輩高出的這些差值,并不是資本家的“恩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孫輩被強制送給祖輩的“禮物”。
說到底,黃金時代的勞工們,吃到了時代發(fā)展的“紅利”,卻把償還本金的任務,轉交給了后來人。年輕人感到不平和失落,紛紛“躺平”,也就不足為奇了。
04 結語
在本書的后半部分,馬克?萊文森濃墨重彩地寫到了各國是如何采取措施,試圖重振經(jīng)濟的,然而如前所述,無論自由主義的保守主義的,左派的右派的,始終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
作者對此的解釋是,經(jīng)濟繁榮在歷史上不是一個常態(tài),反而是例外,動蕩和混亂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tài),我們無法憑借自身的力量恢復經(jīng)濟繁榮。
這其實也是一個“躺平”的略帶悲觀的結論。
回到本文的開頭,開印鈔廠的、開工廠的、開加油站的,三大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解答。此時此刻,宛如彼時彼刻,同樣的戰(zhàn)火紛飛,同樣的油價飆升,而在此之前的幾年,世界同樣顯露出經(jīng)濟蕭條的征兆,只靜靜等待臨門一腳的到來。
這一次,歷史將會反彈,還是重演呢?
馬陽林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