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俗話說"財不露白",越有錢的人越低調,或許走在路上在你邊上的就是一個億萬富翁,而你卻絲毫也察覺不到。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
俗話說"財不露白",越有錢的人越低調,或許走在路上在你邊上的就是一個億萬富翁,而你卻絲毫也察覺不到。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
在民國的電視劇里,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糊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于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之前的一塊大洋有相當于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大洋"的發展史
提到一件物品的價值,不得不先聊一聊它的發展史。大洋也就是銀元一直都在中國的貨幣流通領域里占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起源于上海銀餅。清朝末年,那時候還是用碎銀作為貨幣在進行流通,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個很苛刻的問題,那就是稱量碎銀常常存在誤差,而這種誤差最明顯的體現之處就是在發工資時,不夠精確平等的薪資往往會引起不小的爭議。
清朝末年的上海是我國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很多的船滿載貨物都會停靠在上海的港口,由工人人工背下輪船,放進倉庫,在轉向內陸城市。因此,很多的壯漢都靠賣力氣養家糊口,但是每月發工資時碎銀的不公平問題都很讓老板苦惱,于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上海富商王永盛和郁深盛等人便決定自鑄銀餅。
從此,大洋便誕生了,制作大洋的富商們規定,每一塊大洋價值五兩白銀,而在市面上見到的錢幣就多為咸豐六年所制。之后到了光緒年間,大洋開始投入大量使用,上面印有一條大龍,因此大洋又被稱為"龍洋"。
后來就到了大洋真正風靡的時刻,那就是民國初年,大洋上先后鑄造印著孫中山和袁世凱的側臉頭像,一個是小頭一個是大頭,因此大洋又被民間稱作一個是"孫小頭"一個是"袁大頭"。
1935年之前,中國的貨幣流通單位還是銀兩為主的計量方式,再輔之以大洋的存在。1933年4月,國民政府提出了"非兩改元"之后,銀兩開始慢慢退出了在貨幣流通單位里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舞臺,代表著銀元的大洋就走上了舞臺。而銀幣的鑄造權也不再是那些富商們,鑄造權都收回了中央,地方省的大洋鑄造也都大大的減少了。
只是大洋的使用實在是不方便,比如100個大洋就絕對不可能隨身攜帶,因為它太重了,足足有七十三兩,提到大的交易還是會使用錢莊的"莊票"。但是就在中國剛剛廢除銀兩制度改成銀元制度之后,先進的金融世界又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1931年之后,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家相繼放棄了金本的位制,進而選用了紙幣,實行了輕度的貨幣貶值,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刺激國內的生產和消費。同時美國的又把魔抓伸向了中國。
美國為了增加自己的白銀儲備,大幅度的提高了白銀的價格,從而大量收購白銀,因為中國的銀元又比白銀收購的價格低得多,于是美國將中國的銀元大幅度的引入了自己的國家,中國的銀元被當作白銀收購進了美國,而國內就出現了貨幣奇缺的現象,中國貨幣流通領域突如其來的漏洞在僅僅兩年時間里就流出了三億多枚的銀元。
危機四伏的大洋突然緊缺讓當時的中國政府不得不緊急想辦法來避免經濟的全面崩潰,于是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宣布逝世法幣政策,實施紙幣政策。因此,后來的大洋再次出現就是以收藏品的身份了,而不再是貨幣,大洋作為貨幣的時代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等價
幾經波折的大洋使用史,那么在先前最流行使用大洋的時代,一塊大洋到底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呢?由于沒有具體的換算公式,物物等價將成為我們衡量價值的方式。民國時期大洋正是當頭大熱,但是民國又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因此不同地方的物價自然會因為不同地方的局勢而有所不同,但雖然是這樣,作為貨幣也依然會有一個平衡點。
一塊大洋可不是相當于現在的一塊錢硬幣那樣的價值,當時的一塊大洋都是和至少一千文錢等值的,而一個包子在先前是兩文錢一個,所以稍微計算一下也就是說,一塊大洋可以買至少五百個包子,夠一個人吃一百多天的早飯,因此只要一個人身上有一塊大洋,單買包子,他都可以生存好幾十天。由此可見一塊大洋在民國正紅的年代,還是很值錢的,畢竟一輛小汽車也只要幾百個這樣的大洋。
時代在變化,貨幣也在變化,以前的大洋如此值錢,可以憑借小小的身材買到這么多的東西,現在的一元錢卻還要兩個才可以買得到一個鮮肉大包,甚至在現在大學生上小學的時候,一個肉包才只要一塊錢。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一個包子這樣小成本的東西就將自己的身價翻了一倍,可見是錢越來越不值錢,物價越來越高了。
"袁大頭"
但是錢幣卻仍然也是歷史最佳的見證者,就拿大洋中最有名的"袁大頭"來說,它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者。現在的"袁大頭"是貨幣收藏界里的銀元之寶的存在,因為它是我國近代硬幣中流傳最廣又是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
不僅是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更是放映了中國近代的歷史和金融的興衰與滄桑,"袁大頭"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不僅能夠保值還可以升值。雖然當時的數量很多,但是現在散落民間的"袁大頭"已經數量相當有限了,所以升值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在先前大洋風靡的時代,誰又能想到一百多年之后,他們用來置換物品的貨幣大洋,竟也可以成為收藏家的收藏品,成為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品。大洋先前的價值是五百多個包子,到現在也是值五百個包子,只不過是貴包子了啊!大約就在八百塊左右吧,也是"小身材,大力量"了!
文/文史旺旺
張熙